以熊为姓 前路锦绣
北京晚报

2025-10-08 13:13 语音播报


  ▌管弦
  百家姓,熊。
  作为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熊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经济、科研等领域也有独特价值。在世界多个文化中,熊象征力量、勇气和智慧。
  熊具有药用价值,被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以熊为姓,将熊的灵性与力量、道义相结合,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清宫兽谱》熊

(清)金廷标《婕妤挡熊图》轴

(清)郎世宁等《乾隆皇帝殪熊图》轴
  少典有熊
  熊,在古人心中,备受敬重。
  熊,喻义雄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熊者雄也。熊字篆文象形。俗呼熊为猪熊,罴为人熊、马熊,各因形似以为别也。”这些称呼,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记住了熊的样子:头部宽大,颌部突出,骨骼强壮,四肢粗壮有力,长有锋利的爪子,体表覆盖着浓密的毛发,毛色因物种而异。
  熊,象征祥瑞。殷商末年,周文王曾经梦见黄熊投向自己的怀抱,后来他得到姜子牙辅佐,最终建立了周朝。由此,人们将熊与祥瑞征兆联系在一起。
  更早的时候,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更是以熊作为图腾,在继承父亲少典有熊国氏族部落首领职位后,他号轩辕氏,自称为熊的孩子。
  少典,华夏族,伏羲之子,华胥之孙,汉族先祖之一,初封地在有熊国(约为现河南郑州),也称有熊氏。典籍《国语》载其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少典与熊、有熊国的渊源,在一个有趣的传说中显现。
  少典武功高强,尤善箭术,他经常独自深入深山,狩猎凶猛的食肉动物,族人都将他视作英雄。某日,少典来到西方大山寻找猎物,感到累了,便坐在树下吃完干粮后睡着了。不久,少典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推自己,醒来被面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一只硕大的熊跪在树旁,向他叩头。少典以为大熊是饿了向自己讨要食物,便将打来的猎物赠予大熊,谁知大熊摇了摇头,趴在地上示意少典骑上去。少典只好骑在它的背上。大熊将少典带到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示意他爬到一棵白果树上,便离开了。
  过了一阵,少典发现东方走来一只巨大的怪兽,西方则赶来二百多只熊,领头的正是求他帮忙的大熊。那群熊来到怪兽面前,排好了队趴在地上。怪兽大口一张,霎时就吞下两只狗熊。大熊可怜巴巴地望向白果树上的少典,少典瞬间心领神会。原来,这怪兽是山林中的一霸,经常欺压这些熊,每天熊都要来此处向怪兽进贡。少典悄悄地取出弓箭,对准怪兽射了三箭。怪兽中箭而亡。
  熊群发出欢呼的叫声,大熊领着熊群朝少典下跪叩首,谢救命之恩。自此,少典和部落族人都成了熊的朋友。后来,一个叫“狼”的部落入侵少典所在部落,将少典及一众族人赶出聚居地。少典带着残部来到当年偶遇大熊的白果树下,呼唤熊群帮助。大熊当即率领熊群随少典下山复仇,帮助少典夺回了家园。经此一役,少典一族与熊的往来更加密切。少典族的人遇到其他部落的人时,经常会骄傲地说:“我们部落有熊!”
  “我们部落有熊”这句豪迈的话,仿佛一份宣言,向世界宣示了强大力量。少典索性将部落名字改成“有熊氏”,并带领族人将部落发展为“有熊国”。少典被尊为有熊国国君。有熊国的族人又以熊为姓,尊少典为熊姓得姓始祖。很多史料也称少典之子黄帝为有熊氏。
  鬻熊谈道
  从人熊和谐共处的基础篇开始,熊姓又创造了很多第一。例如,鬻(Yù)熊对道的开创与领悟。
  鬻熊,芈姓,又称鬻熊子、鬻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是祝融的火正陆终之后裔,周文王的臣子,楚国的先祖,楚文化的鼻祖,楚国开国君主熊绎的曾祖父。鬻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留有《鬻子》一书。
  商朝末年,鬻熊投奔周文王,成为周文王的火师,火师是祭祀时持火之人,也是商周时期的官职。后来的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始建国。
  鬻熊首次提到了“道”。他认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令,就是“道”,“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中说:“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鬻熊懂得道家学说,且以此担任文王的火师。”“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鬻子》一书,都含有道之思想,闪耀着智慧和辩证的光芒,例如:“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弱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去名者无忧。”
  鬻熊之后,春秋时期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管仲的《管子》,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都有《鬻子》的影子,承接着道家的鸿辉。
  鬻熊深谙养生之道,活了一百二十岁。他是在九十岁的时候,长途跋涉前往投奔周文王的。那时还是西伯侯的姬昌非常感动地说:“您老年高德劭,能够千里迢迢来帮衬我,真是令我感佩莫名。不过您老毕竟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怎么能够禁得起如此操劳,达到宵衣旰食的地步呢?”
  鬻熊则非常至诚地说:“感恩大王不嫌弃。让我上马征杀、驰骋疆场,我可能有心无力,确实是垂垂老矣;但是如果让我运筹帷幄,措天下于衽席之上,我尚还年轻,还余勇可贾。”
  《鬻子》如是记载:昔文王见鬻子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则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则臣年尚少。”因立为师。
  鬻熊不仅成为周文王的老师,也是周武王、周成王的老师,可谓是将三代帝师之殊荣集于一身。
  将九十岁视为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鬻熊保持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想来,长寿的鬻熊,在大道至高、至简的境界中,滋生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又在懂得用火等生活习惯中,获得了强大的免疫力。
  后来的许多人都尊崇鬻熊,其后人更是以其名字中的“熊”为姓,表烈火熊熊、灯火相传之意。鬻熊也被其后人尊为熊姓得姓始祖。
  子路为名
  熊绎延续着熊姓古人脚踏实地的作风。他是“披荆斩棘”的开创者、践行者。
  熊绎是个实干家,身处荆山(约为现湖北、湖南等地)偏远之地,他常常乘坐柴车、身穿破衣,开辟丛生的杂草,发展生产,扩大疆土,并与齐、鲁等国国君辅佐周康王,用桃木弓、枣木箭作为进贡物品,跋山涉水以侍奉周天子。经过熊绎等数代君主的努力,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熊绎将“披荆斩棘”落到实处。
  不过,现代人将“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典故定在熊绎之后的冯异身上。冯异是光武帝刘秀的大臣。刘秀起兵后,他献出父城,归顺刘秀,在其帐下担任主簿这种类似机要秘书的职务。此时,刘秀的军事实力还比较弱,在河北连年征战,艰辛异常,许多兵将都离他而去,但冯异忠心耿耿,毫不动摇。
  公元23年,王郎聚众起事,在邯郸称帝,刘秀率军南下进行征伐,连连失利。到达饶阳一带时,天寒地冻,军中粮草殆尽。冯异想尽办法,搜寻到一些豆子,熬成豆粥端给刘秀,使其消除饥寒。部队前进至南宫时,天降大雨,寸步难行,冯异又设法搞到麦饭等食物,让大家填饱了肚子。公元25年,刘秀登基,派冯异平定关中。班师回朝,刘秀在满朝公卿大臣面前褒奖了冯异。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如是记载:“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披荆斩棘”。
  熊绎还是有个专属成语:鄀国盗牛。据出土文献《楚居》记载,熊绎受周成王分封建国,迁徙到楚地之后,建了一个用于占卜和祭祀的宗祠类的庙宇,庙堂建好了,却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没办法就到鄀国去盗了一头还没长角儿的小牛,又怕鄀国小牛的主人找来,只得连夜宰杀后祭祀。这一记载与《国语》的记载,相互佐证了楚国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彼时,楚国国君熊绎与鲜卑首领在诸侯会盟上,一起负责“守燎祭天”。
  楚,特指楚国。“楚”字为象形字,树木茂密,赤足穿梭其中,苦痛麻木,自不待言。古之楚国又称为荆。荆也是象形字,百草丰茂,欲逢山开路,非得用刀砍刈不可。路者,道也。少典“启”道,构筑人与熊和谐相处之境界;鬻熊“传”道,开拓高阔之格局。熊绎“修”道,开辟宽广之大路。所以,楚国人也以楚为姓,尊熊绎为楚姓始祖。
  至此,想起熊的一个雅称,叫作“子路”。与后来的孔子的学生仲由名字相同(仲由,字子路)。古代志怪小说集《续搜神记》云:“熊居树孔中,东土人击树,呼为‘子路’则起,不呼则不动也。”“子路”,于轻灵之中,展示了熊的灵性;又在延伸之时,预示着后来熊绎的楚国,开山修路之艰难。
  哪怕经历万千辛苦,我们终会迎来锦绣远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