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
当月满星空,银辉洒满山河,那些笔尖生花的文豪们,或独酌月下,或与友同游,将对团圆的期盼和对人生的感慨,都融进期待已久的月色中,留下一段段流传千年的诗词。
《月殿嫦娥图》 张路(明) 皮日休意气风发咏桂花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于唐咸通九年(868年),作者是晚唐诗人、文学家皮日休。此前一年,皮日休以进士榜末及第,遂于咸通九年中秋节时游至杭州西湖之畔灵隐山的天竺寺(今称法镜寺)。
皮日休,字袭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皮日休所处的晚唐时期,政治昏暗,文风萎靡不振。然而,皮日休却在他的诗文中倾注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其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都堪称上乘。
创作《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时,高中进士的皮日休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又逢中秋佳节,所以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这首绝句描写桂花既舒缓又轻盈地姗姗而落,如同一位舞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其本洁如玉,在月光的映射下更显晶莹。拾起花朵,犹带玉露,更觉滋润。在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不过,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些美丽的桂花并非自然飘落,而是由月宫中的嫦娥精心抛向人间的。这个猜测不仅富有想象力,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全诗给人的感觉轻松自在,毫无忧愁。
不过,在皮日休高中进士前一年,他还写了《三羞诗三首》,揭露官场腐败和灾民的惨状。第二首云:“南荒不择吏,致我交阯覆。绵联三四年,流为中夏辱。懦者斗即退,武者兵则黩。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刮则齐民痈,分为猛士禄。雄健许昌师,忠武冠其族。去为万骑风,住作一川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哀声动闾里,怨气成山谷……”第三首诗说:“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就中颍之沬,转徙何累累。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难怪鲁迅评价他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皮日休命运多舛。乾符五年(878年),他被任命为毗陵副使,随高骈军出征王仙芝。乾符六年(879年),皮日休被黄巢军俘虏。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进长安后称帝,皮日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黄巢退出长安后,皮日休遇害身亡。
关于皮日休因何遇害,历史上颇多争议,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皮日休作诗讽刺黄巢,诗曰:“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黄巢大怒,就命人把皮日休推出去斩了。也有人认为皮日休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被唐军所杀。还有人考证后,认为皮日休投奔了吴越,后来病死于安徽宿州。
范成大南楼赋诗念黄鹤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被委任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途经武汉去四川上任。两年之后,范成大卸任回临安,又经过武汉,当时正赶上中秋节,遂写下《鄂州南楼》一诗。诗云:“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在南宋为官时,范成大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到了晚年,范成大隐居故乡石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鄂州南楼》的“南楼”在哪里?历史上著名的南楼有两个,一是古武昌(今鄂州)南楼,一是古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南楼。在宋元时,武昌南楼和鄂州南楼并存,诗人所吟咏的南楼,多半指的是古鄂州南楼,也就是如今的武昌南楼。如戴复古的《鄂州南楼》诗:“鄂州州前山顶头,上有缥缈百尺楼。”如丁鹤年的《南楼再用前韵寄吴翁》,开篇写道:“庾公楼上鄂城头,乘月今为第几秋。”
范成大的《鄂州南楼》出色地描绘了武昌繁华的都市风光。前三联写中秋之夜所见南楼及江、城的美景。意思是:谁在中秋的夜晚吹奏着玉笛?黄鹤飞回时不会认不得旧游之地。汉阳的云树依然多情地横布在长江北岸,江水默默地环拥在南楼楼底。夜已深,街市仍旧灯火通明,照亮天空。舳船罗列,旌旗把月光搅动了。尾联则抒发思乡归隐之情,感叹自己这鲈鱼乡里的钓鱼翁,竟然因为武昌鱼好吃,就滞留在此地!此诗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气势亦较为遒壮,语言清丽,风格温婉,意境超脱。
有趣的是,范成大一生共度过67个中秋之夜,其成年后居然多次碰到中秋节看不到月亮的天气。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期间,他就写过《中秋无月三首》诗,三首诗均围绕秋雨蔽月的特殊情境,融合生活境遇与哲理感悟。比如“谁从天上牢遮月,不管人间大欠诗”“间第一无情物,谁似中秋雨与风”。
范成大还有一首著名的《中秋无月复次韵》,诗词正文为:“屋山从卷杜陵茅,门径慵芟仲蔚蒿。澹澹白虹风晕壮,纷纷苍狗雨云高。凌空累箸仙无术,半夜撞钟句谩豪。枵腹题诗将底用?真成兔角与龟毛。”中秋之夜,月亮通常是思念和团圆的象征,但范成大细腻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无月的情景,展现了他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度。
碰到中秋无月的特殊天气,无奈的文人们也会以诗词为记。如南宋辛弃疾就写有《一剪梅·中秋无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辛弃疾无法实现救国理想,借中秋无月之时,将自己那种欲“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的报国无门、济世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都倾注于问“月”之中,通过该词表达出来。
纳兰性德中秋夜思发妻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这首《琵琶仙·中秋》是清朝学者纳兰性德在中秋月下,对于昔时情爱的思忆。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中秋。在这一年的春天,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病故。
卢氏名为卢雨蝉,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其生而婉娈,性本端庄。在卢氏病故后,纳兰性德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他将妻子的灵柩停放在寺庙达一年多,超过了当时亲王贝勒的停灵时间。他一有空就去寺里陪妻子,眼前经常出现妻子的幻影,梦中也经常出现妻子的芳容。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其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调查沙俄侵扰我东北情况。其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作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著名文人,纳兰性德自然少不了写下思念妻子的诗词。《琵琶仙·中秋》以清新凝重,又不无伤感的笔调描绘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其中有对在秋月下嬉戏欢乐的追怀依恋,有对“只影而今”孤单失落的伤感悲叹。而“总茫茫、不关离别”一语又使全篇升华。
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诗词有很多。比如苏轼在异地过中秋写下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思念弟弟苏辙所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因遭奸臣李林甫的排斥而被贬至荆州。在一次中秋之夜,他怀着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思念,写下了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广阔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