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内的金秋
北京晚报

2025-10-02 13:24 语音播报


  ▌张程

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图轴·八月》
  秋天的金黄与紫禁城的红墙,特别般配。缠绕在松柏上的紫藤、蔓延在山石间的地锦不知不觉间枯黄了,桃花、海棠、玉兰都披上了黄叶,花池中的牡丹、芍药也枯萎进入休眠期。
  看似萧瑟的秋季,却是后妃和皇子皇孙们期待的时节。在制度森严的紫禁城,同为一家人,不仅分居各地,就是想一起吃顿饭都是奢望。特别是那些不受宠的妃嫔和边缘化的皇子皇孙们。一定地位的后妃和皇子拥有独立的膳房,更多的人则是被动接受御膳房送来的饮食。后妃、皇子未经传唤,不能与皇帝共桌进膳。面晤团聚,也是如此。亲情是紫禁城的稀缺品,然而,无论是出于感情需求,还是现实考量,大家又渴盼团聚。秋天,就给了帝王家团聚温情的机会,因为秋天有中秋节和重阳节。届时,皇帝、后妃、皇子们聚集一堂,共度佳节。这或许是另一种金秋的收获。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八月十五中秋是紫禁城的重要节日。一轮明月照宫禁,宫中会在皇帝的寝宫外拜月。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仪式,除了大家可以欢聚一堂之外,还有时兴瓜果和供品可以分享。《燕京岁时记》记载中秋节“内廷供月例用九节藕”,“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建花瓣形”。九节藕是西苑三海所产的九节生在一根上的果藕,寓意九九至尊。摆放完毕后,内务府升平署的伶人会在月供前“念斋意”(诵念祷文),皇帝亲手拈香、行礼,之后是后宫女子依次行礼。仪式结束,宫中举办以团圆为主题的中秋家宴。清代皇家家宴的地点是乾清宫。
  御花园自然也有中秋节活动。当天,花园的核心建筑钦安殿内会设供案、“夜明之神”(月亮)的神牌、香烛等,供桌上有四十九种供品。吉时来到,皇帝率先行礼,皇后接着带领后宫妃嫔拈香行礼。礼毕,宫人将供品送入燎炉内焚化。之后就是赏月观灯、吃吃喝喝的欢乐环节。月饼数盘、茶酒数盅,应时鲜花和时令鲜果一应俱全。皇家成员们一边品尝宫中制作的月饼,一边交流有关月亮的奇思妙想,表达月光照耀下的家国情思。除了钦安殿的一方院落,中秋团聚极可能也在御花园的其他地方,比如浮碧亭、绛雪轩、流杯亭等处举行,或者干脆就在花前月下对影成三人。
  九月初,秋风起,重阳节又到了。重阳的风俗大体有登高、祈福、吃喝等,核心是亲人共游高处,增进感情。明代皇帝于重阳节通常登高北边的万岁山(景山),或者西苑的兔儿山或旋磨台(今已无存)。清代皇帝重阳登高,转移到海淀行宫或者御花园的堆秀山。重阳节依然是点心饮料的节日。从九月开始,宫中就制作各种重阳糕点,《清宫琐记》记载:“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御膳房预备各种花糕上供,有菊花的、枣泥的、八宝的,及各式各样的饽饽。”宫人还要搬出菊花盆栽和菊花佳酿。重阳节当日,皇帝通常赐百官花糕、菊酒,君臣饮酒唱和,偷闲同乐。宫殿院落和御花园则摆满了菊花,《天启宫词》记载重阳节皇宫殿堂摆满菊花的盛况,五颜六色的菊花层叠累积,绚烂多姿,密不透风,最高能至数十层,俨然一座菊花山。
  紫禁城重阳登高,游览的是御花园的堆秀山。簪上茱萸果,带上花糕菊酒,帝后等人穿过菊花丛,爬上堆秀山。乾隆帝《菊》诗写道:
  黄华钟正色,必向御园开。
  识得重阳节,刚从上塞回。
  霜严信徒尔,日嫩特佳哉。
  静对无穷趣,茱萸漫泛杯。
  堆秀山是紫禁城的制高点,山顶视野开阔,“凝眸延望万万家,市廛富庶聚京邑”(嘉庆《堆秀山即景》)。人们在山顶的御景亭吃糕品酒,谈天说地。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皇帝和家人聊着聊着,便引诗情到碧霄,乾隆帝就创作了《九日》记录登高俯瞰的思绪:
  菊蕊舒黄枫叶红,
  重阳还与去年同。
  却惊时序驰驹隙,
  漫惜芳菲逝水东。
  落帽输他誇俊逸,
  宵衣惟我积忧忡。
  朝来纵不登高望,
  万户饥寒在眼中。
  乾隆帝鸟瞰京城,联想到“万户饥寒”,提升了重阳登高的内涵,也让这首诗成为御制诗中的上品。乾隆有不少咏秋的作品,“风挟秋来偏拂袖,花因暑退亦开颜”,秋风刮起,夏花在秋日继续争奇斗艳,御花园又增加了时令花卉。乾隆帝从《中秋》“香飘桂子堆金粟,酒献南山作寿杯”写到《秋深》“霜重疏林枫叶丹,菊心匀绽蕙心残”,看得出也是个忙里偷闲、享受休憩的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