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忆旧
北京晚报

2025-09-30 13:29 语音播报


  ▌李相

  万松老人塔 摄影:罗晓光
  笔者于1961年随父母从甘家口迁至西四北七条(原称太安侯胡同),父母离世后,弟弟一家仍居住在那儿。我成家搬离后,即便住得再远,也总会隔三差五回去看看。对西四北七条,我始终怀着不舍、牵挂与留恋,这份情感并未随光阴流逝而减弱,反倒越发浓烈。
  笔者居住的西四北七条,和其他七条胡同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分别是西四北头条(原称礼路胡同)、西四北二条(原称帅府胡同)、西四北三条(原称报子胡同)、西四北四条(原称受壁胡同)、西四北五条(原称石老娘胡同)、西四北六条(原称南魏胡同),最北侧则是西四北八条(原称武王侯胡同)。这八条胡同均东接西四北大街,西邻赵登禹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街区。自元朝起,这片区域的格局便基本定型,七百多年来未发生大的变动,实属难得,如今已成为北京市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
  在这八条胡同里,西四北八条曾有一家“燕京造纸厂”,由张学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办。西四北六条有大画家陈半丁的故居。著名记者徐盈与彭子冈夫妇也曾在此居住,后来,他们的儿子——京剧研究专家、作家徐城北,也在这条胡同生活过。西四北五条有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的故居,还有一处占地广阔的宅院,曾是大军阀张宗昌的居所,院内房屋多达上百间。小时候我们常在宅院里捉迷藏,偌大的院子像座迷宫,充满了乐趣。
  西四北三条39号是京剧大师程砚秋的故居。程砚秋于1958年病逝后,他的后人一直在此居住。我曾在报子胡同小学上学,每天上学都会经过这里,这是我最熟悉的“名人故居”。
  西四北二条曾有一家通用机械厂,上世纪九十年代迁至别处后,胡同一下子变得宽敞豁亮。在这条胡同的西口,有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名为“小绒线胡同”,作家王蒙曾在此居住。正因王蒙的名气,我常特意到这条小胡同里闲逛。
  西四北头条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胡同3号曾住着著名学者陈三立与陈寅恪父子。当年我家买蜂窝煤,后来换煤气,都要经过这条胡同,也因此无数次望向3号那扇朴素又不惹眼的大门。
  穿过阜成门内大街向南走,便到了西四南大街,这里的砖塔胡同和兵马司胡同是我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兵马司15号,更是让我心生向往的“圣地”。
  砖塔胡同东口南侧,矗立着“万松老人塔”。这座塔建于元朝,历经七百多年风雨,至今依然完好。近些年经过修缮,更显生机与活力。砖塔胡同也因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同样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1923年,鲁迅先生与二弟周作人失和后,搬出八道湾旧居,在尚未找到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住所前,曾暂居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此完成了小说《祝福》。二十多年后,这条胡同又迎来了另一位多产的小说家张恨水。在民国时期,张恨水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凡有点文化的人,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
  我曾无数次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砖塔胡同、大院胡同、小院胡同,最终抵达兵马司胡同。兵马司胡同之所以让我格外神往,只因胡同15号是“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旧址。2011年,兵马司15号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院内三幢二层灰色砖楼相连,风格庄重朴素,透着浓厚的历史感。这三幢楼分别建于1922年、1928年和1930年,而中国地质调查所早在1920年便已成立,是中国第一所科学研究机构,由丁文江、张鸿钊、翁文灏三人创办。蔡元培先生曾评价它是“中国第一所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国际科学界也备受重视,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多位科学家都曾来此开展研究与学术交流。
  从“兵马司15号”走出了众多学界泰斗,胡适曾称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为中国地质学界的“领袖人才”;黄汲清、杨钟健、孙云铸、袁复礼、严赞勋、俞建章、裴文中、孙健初、李春昱、程裕淇、李善邦、侯光炯等也都在此留下过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该所工作过的百余位科学家中,有近50位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