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华
作家管桦的经典儿童抗日故事《小英雄雨来》 2025年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步入此次展览的缅怀英烈厅,一位位先烈和英雄的名字镌刻在两侧的英烈墙上,这是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20年公布的共计3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3批人物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名字叫王璞,他牺牲的时候年仅14岁。在抗战中,还有很多像王璞这样年纪非常小的儿童团员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到一篇课文《王二小》,王二小也是个真实的人物,本名王朴,牺牲于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年龄也非常小,只有13岁。抗战时期有名的诗人方冰写过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由作曲家劫夫谱成曲,一直传唱至今: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的天。/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1942年,过了三年,1945年7月,作家华山也以抗日儿童团员为素材原型,写成小说《鸡毛信》。1954年,刘继卣绘制的连环画《鸡毛信》出版,同年,《鸡毛信》被搬上银幕,由张骏祥编剧,石挥导演。
“这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里。在那个时候啊,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孩子,他是个放羊娃,今年才12岁,他的名字叫海娃……”影片开头,伴随着张瑞芳给孩子们讲故事般的旁白,字幕像刘继卣的连环画一样一页一页掀过。鸡毛信,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鸡毛表示快步转送,三根鸡毛表示连夜火速转送。交给海娃的那封信上插着三根鸡毛。送信遇到太多曲折,儿童团长海娃完成了任务,他牢记张连长的叮嘱:“别松劲,往后还得好好看住鬼子,他们要是再敢来,咱们还得跟他们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鸡毛信》的故事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同时被选入语文教材的还有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晋察冀边区的东北部有一道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色的芦苇上象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里。
管桦着力描绘了还乡河的风景,唤起读者对祖国深沉的感情。我小时候对这篇课文印象最深的一句,是雨来在夜校跟着老师念黑板上的几行字: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英雄雨来》的前身是一个短篇《雨来没有死》,也取材于抗日战争中儿童的英雄事迹。短篇发表在1948年的《晋察冀日报》上,扩写后的中篇195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小英雄雨来》最重要的情节,是雨来把敌人带进包围圈。管桦说,在那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鸡毛信》中海娃给八路军送信的途中,也把敌人带进包围圈。1959年女作家颜一烟创作的长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作者虽没写小马倌把敌人带进包围圈,但也出现了带路的情节,小马倌把鬼子带到深山绝路,最后日本兵都困死在冰天雪地里了。
在看《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这部小说之前,我已经在小人书里把这个故事看熟了。1970年,胡振宇绘制的连环画《小马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东北大地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主人公小马倌和抗联老战士“大皮靴”叔叔的传奇故事,小人书里的每一幅都画得那么朴实贴切、鲜活生动。
1975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被改编为故事片《烽火少年》,由颜一烟编剧,董克娜导演。那个年代的战争片孩子们都爱看,来劲儿啊。我特别喜爱影片插曲《我为抗日放军马》:
一道银泉山上挂,/万紫千红美如画,/当一个革命的小马倌,/小小马枪身上挎。/山坡处处开红花,/祖国大地披彩霞,/战马养得壮,人小志气大,/横枪跃马把敌杀/啦·····/我为抗日放军马。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王二小、海娃、雨来、小马倌这样的少年英雄故事中成长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火一般的语言刻在心里,一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