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
“正宗的白切鸡,就得是走地鸡,养半年以上,肉才够香!”近日,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电视节目“百厨大战”中展示了拿手的白切鸡,被评委指为“肉质偏老”,遭淘汰,引发广东网友们不满,开怼道:评委中岳云鹏等是北方人,不懂正宗南方口味。
一只白切鸡,引出“南北口味之争”。幸多位广东名厨指出,全进华的做法确有不足,才缓和局面。
维护地方美食文化是好事,但白切鸡在全国多处均有,称白斩鸡、白宰鸡、白砍鸡、白煮鸡等,查1929年9月28日《大常识三日刊》二版刊载的《旅沪须知》,在“本地馆拿手菜单”中,即有白切鸡。
据蓝勇的《中国川菜史》,白切鸡最早记载是明代张大复的《醉菩提传奇》中“白斩鸡蒜泥蘸酱”,写浙江省天台县食俗。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肥鸡白片,自是太羹、元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煮时水不可多。”清佚名的《御膳单》中,亦有白煮鸡。(197—198页)
宋代名菜黄金鸡可能是白切鸡原型,或源于唐,李白诗中有“堂上十分绿醑(音如许,醑酒即美酒,古人制酒常有杂菌混入,酒面浮有绿色菌团,又称绿蚁)酒,盘中一味黄金鸡”,一说此诗出自宋代马存。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岳云鹏是河南濮阳人,他评白切鸡,并无不妥。何况家鸡亦可能源自北方。
人人都爱家乡味,但口味无标准,更无所谓正宗,争吵无益。
清代缂毛《鸡雏待饲图》 磁山鸡才是最早家鸡
人类养鸡史可上推至1万年前。
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认为“印度是驯养家鸡最早的国家,家鸡起源于印度。中国鸡即来自印度,是在公元前1400年由印度传入”。1984年,世界粮农组织专家马森主持编写《驯养动物的进化》时,称:“驯养家鸡的最早确切证据来自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区,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2100年。”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河北武安市发现磁山文化遗址,距今7000多年,出土多种动物骨骼,多枚是鸡骨,染色体对数与原鸡相同,今原鸡非古原鸡,但自然界中染色体改变需数十万年,磁山鸡应是古原鸡驯化而成,DNA研究显示,约在距今1万年前成功。磁山鸡体重仅为现代鸡的30%,多是公鸡遗骨。(现代养鸡场公母比例为1:6)
学者呼文啸在《金鸡南来》中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英学者合作于《考古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磁山鸡是最早家鸡。此结论在长时期被国际动物考古学界承认,写入教科书《动物考古学》(1999年出版,2007年再版)中,几成定论。
近年有学者指出,磁山可能不是鸡,而是环颈雉,被较多学者认同。磁山鸡很符合原始人养鸡的特点,英国学者萨莉·库尔撒德在《鸡的社会史》中记,原始人营地似动物园,养许多动物,不是为吃,而是为玩。
原始人不吃鸡,一是太小、没肉;二是鸡善战,从其步伐中,年轻人可学到作战技巧;三是会报时。原始人墓地中的鸡骨都是公多母少,骨骼完整,说明未被啃食过,这些鸡去世时年龄较老,已不堪食用。
伍子胥弟弟为何称“鸡父”
磁山遗址之外,我国至少还有37处上古遗址出土过鸡骨,包括北京昌平的张营遗址,在其夏末至中商文化层,出土鸟类肢骨12枚,应是鸡。此外辽宁马城子洞穴遗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山东滕州北辛遗址、山东济宁玉皇顶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等都发现了鸡骨。北方多于南方。
早期文字记录中的鸡具神性。《三五历纪》中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视鸡蛋为宇宙原型。周代设“鸡人”官,专司祭祀,《周礼》记:“鸡人掌供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警告百官。”
学者李守奎据《清华简》钩沉,春秋时吴楚争霸中重要一战——“鸡父之战”中的“鸡父”,其实是伍子胥的弟弟伍之鸡,也是名将,惜英年早逝。在“鸡父之战”中,伍之鸡“发掘深沟,利用淮水作战,出奇制胜,大败楚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修建的水利工程称作‘鸡父之汜’”,“鸡父之汜”后称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因正史失载,人们长期不知此地名由来。古人名伍之鸡,因当时鸡属神兽。
战国时尸佼著《尸子》云:“使星司夜,月司时,由使鸡司晨也。”将鸡与日月并列。汉代仿《山海经》而作的《神异经》称:“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
汉代《韩诗外传》加以理性化,称鸡有“五德”:“头戴冠为文德,足有距为武德,敢争斗为勇德,呼食伴为仁德,守时报晓为信德。”未提它好吃。
汉代有养鸡专业户
春秋战国人对鸡毕恭毕敬,但已张开贪婪之口。
据《越绝书》:“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鸡成战略资源,“鸡陂”是最早的国立养鸡场。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吃鸡法:“亨(烹)三宿雄(鸡)二,洎水三斗,孰(熟)而出,及汁更洎,以金□逆甗下。炊五(谷)、兔头肉陀甗中,稍沃以汁,令下盂中,孰(熟),饮汁。”
选料柴(三岁的公鸡),老鸡有羽臭味,需油爆去除,不懂此工艺,只能久煮,则喝汤胜于吃肉。不说能治病,真咽不下去。《五十二病方》惯以此为幌子,如“燔白鸡毛及人发……温酒一杯中,饮之”,将白鸡毛与人的头发烧成灰,加草木末八灰,号称能治外伤出血。该忽悠法长期流传,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称:“鸡主以御死避恶。”直到《本草纲目》,仍称鸡“治蛊、禳恶、避瘟”。
据学者李佳宇钩沉,古代四川盛行鸡卜,方法是“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
汉代人也以迷信名义吃鸡蛋,《风俗通义》称:“元日食鸡子一枚,以炼形也。”魏晋时周处在《风土记》中又提出,吃生鸡蛋才有效。
汉代有养鸡专业户,刘向在《列仙传》中说:“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在洛阳附近)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祝鸡翁后“卖鸡及子得千余万”,去吴国养鱼,再后来就升仙了。
唐人养鸡技术有突破
唐人吃鸡达新境界,学者张昕在《唐代养鸡业的历史考察》中钩沉,唐人普遍养鸡,名相李德裕被贬后,“自到崖州(今属海南三亚),幸且顽健。居人多养鸡,往往飞入官舍,今且作祝鸡翁尔”。自嘲成汉代的祝鸡翁。
唐人常吃鸡。“经世名臣”马周任侍御史时,“每行郡县,食必进鸡。人们将此事上报太宗,太宗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马周却大肆吃鸡,唐太宗知道后,却宽容地说,禁御史吃肉是怕地方花销大,吃鸡没什么。可见鸡已比肉便宜。
唐玄宗设“鸡坊”,饲优种雄鸡几千只,此外还“常豢养鹅鸭千万头,日加烹杀”。
唐人称请客的饭为鸡黍,孟浩然在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方面,唐人养鸡技术有突破,培育肥而味美的鸡,比如云南“大鸡”,“重十余解,嘴距劲利,能取鹤、鹦、莺、鹊、鬼、鹤鸥之类”。
另一方面,在烹饪技术上有突破,《太平广记》记合肥一富人刘某:“好食鸡。每杀鸡,必先刖(音如月,把脚砍掉)双足,置木柜中,血沥尽力,乃烹。以为去腥气。”《食医心鉴》中记“乌雌鸡羹”,做法是“煮令极熟,细擘,以豉汁、葱、姜、椒、酱,作羹”。多加香料,可去鸡的羽臭气。
可能是为了坦然吃鸡,唐人笔下的鸡形象大坏,比如初唐传奇的开山之作《古镜记》中的戴冠郎,躲在床下作祟,致人重病,主人以古镜破解,戴冠郎被杀,“乃是主人七八岁老鸡也”。污名化后,吃鸡就不再是亵渎神明,而是除妖义举。
苏东坡也养过鸡
唐代可能已有“索唤”,相当于外卖,黄金鸡是其中菜品,或源自唐长安。宋《山家清供》记:“肥鸡一只,开水褪毛洗干净,用水煮,中加麻油、葱、茶椒及酒等配料。烧成之后,切成丁块,装盘上桌供食,其色如黄金,故取名黄金鸡。”今白切鸡亦外皮呈黄金色。
学者谢娜在《宋代家禽养殖与消费研究》中钩沉,宋人养鸡更普及。苏轼谪居黄州时,曾养鸡自娱,在《食雉》诗中写道:“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可见鸡价之廉。
宋代已人工强制换羽、促生蛋,即“拔去两翅十二翮以停之,积卵腹下,候八月乃下”。据《梦粱录》,南宋杭州名鸡菜有笋鸡鹅、奈香新法鸡、酒蒸鸡、五味焙鸡、五味炙小鸡、撺小鸡、爊(同熬)小鸡、脯小鸡、红熬小鸡、小鸡假炙鸭等。
宋代不良商家也搞“注水鸡”,洪迈在《夷坚志》中记:“余干古步(今江西上饶市古埠镇),有墟市数百家,为商贾往来通道,屠宰者甚众。王生擅其利数世,每将杀一豕,必先注水沃灌,使若充肥,因可剩获利,人食其肉者,瘤疾辄发动……今之屠儿用此法者,比户皆然,至于鸡鹅鱼鸭亦尔。”
中国养鸡早、名种多,九斤黄曾横扫欧美,英国女王误当成梵天鸡养,洛克鸡、奥品顿、洛岛红等名品种都有中国鸡的血缘,但现代肉鸡生产体系却是舶入的。
古代中国地少人多,形成了小农生产模式,每家单独操作,谁懒谁会被淘汰。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也抑制了标准化大生产的意愿。家家户户都养鸡,各地都有地方名种,却没能培育出通用型肉鸡。
美味无边界
虽然古早的白切鸡可能是从中原,甚至是从北方,传入广东的,但经历代名厨改造,广东白切鸡独具特色,已与原品大不相同。
广式白切鸡以“骨髓见红”著称,学者赖雨桐认为,这与它源于客家人的祭品有关,客家每年春秋两季祭祖,必用“三牲”(鸡、猪肉、鱼),尤以鸡为重。祭毕,“路远就在坟前聚食,近则挑回家欢聚或宴请亲朋”,因美味,白切鸡成名菜,进而成“无鸡不成席”之说。
据作家刘影在《白切鸡:粤菜里的“白月光”》中介绍,做广式白切鸡,先需浸鸡,即放入沸腾的清水锅中,提颈让鸡身悬空(避免鸡头过熟),再浸肚(让内腔受热),反复“提颈—浸肚—提颈—浸翅”3次,再加盖熄火,焖10多分钟,最后“过冷河”——将煮好的鸡迅速投入冰水。
一般认为,白切鸡原料以广东清远三黄鸡、电白水东鸡、廉江清平鸡、东江三黄胡须鸡为佳,但据学者丁海标等的《中国地方鸡与肉鸡的肉质比较》研究,各地方鸡彼此差别不大,均明显优于肉鸡。
网友称白切鸡应“半年以上”等,非科学说法。鸡肉滋味如何,品种和做法的重要性高于饲养方式,现代肉鸡不论怎么养,都不适合做白切鸡。
地方美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参照物,会影响一系列价值判断,所以西湖醋鱼难吃否、美食沙漠论、咸卤还是甜卤等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现代人既是家乡人,也是世界人,家乡再好,世界更大。美好的东西无边界,爱家乡美的人,也会爱别人家乡的美。为一口饭如何吃、该摆什么姿势而着急上火,真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