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2025-09-17 13:22
▌亚岁
熟悉《盗墓笔记》的读者,对东夏国并不陌生,一些故事就发生在虚构的东夏国古墓里。不过,东夏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只是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
13世纪初,与南宋并立的还有西夏、金、大理三个割据政权,西夏前期曾与辽、北宋并存数十年之久,控制着我国的西北地区,金控制我国北方地区,大理国(937年-1254年)控制我国西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就有一个割据政权:东夏国(1215年至1271年)。
东夏国建立者是谁?
金贞祐三年(1215年),金王朝腐败无能,在蒙古大军的千锤万击下风雨飘摇,江河日下,为了重振女真,留守辽东的金国宣抚使蒲鲜万奴,主掌辽东军政大权,拥兵自立,建大真国,年号天泰。两年后改国号为大夏。为了与西夏相区别,史学家称东夏国。西夏国与大夏国虽然都有“夏”,但两者并无联系。西夏是由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创立,东夏是由女真族创立。而且西夏、东夏、金、大理都是被蒙古人所灭。
蒲鲜万奴,生卒年限不详,蒲鲜为复姓,名万奴,蒲鲜为女真人中的显姓,这个姓氏的得来,一说与长白山古称有关(长白山的古代称谓不咸山,不咸与蒲鲜的发音极为相近);一说与女真人崇尚白色有关。
由于正史记载蒲鲜万奴较少,有些史料上亦称布希、富鲜、秃珠、秃珠大石,均为同音异写的汉字。除此之外,蒲鲜万奴的姓名还有一些与上述不同的记载,如《大金国志》称蒲鲜万奴为万萧奴,《金史哀宗本纪》还称其为完颜万奴。
金朝承袭了渤海国的率宾府,故设置了率宾路,境内有绥芬河,根据其发音又得名恤品路。蒲鲜万奴最初记载为率宾路行政官员。
金朝的“路”,大抵相当于今天省(自治区、直辖市),路下面为州。东夏国成立后,沿袭了金的行政设置,共设有开元、南京、恤品三路,州的数量及位置还有待研究。
蒲鲜万奴为金朝大将时,分别被蒙军与耶律留哥打败,金朝不但没有罪加于万奴,反而一再提拔重用,由咸平路晋升为辽宁宣抚使,掌管军政大权,可见金宣宗对其信任和寄望,金宣宗还从汴梁派人赴辽谕传心意,要忠于朝廷,并与其他将领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御敌,不可生背离之心。
蒲鲜万奴目睹和经历了金朝末年种种败亡的局势之后,深感已无法挽救金朝灭亡的噩运,又不甘心投降蒙古,他以手中拥有辽东重兵之机,决心积蓄力量,暗贮粮草,招贤纳士以图自立,称霸于辽东之地。最终于1215年10月,在辽东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真。
东夏国开国都城为开元城,开元在什么地方,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据《蒙兀儿史记》《元史》等史书均认为开元是金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而《辞海》解释,开元在东宁。开元,路名,金末蒲鲜万奴割据辽东时置,治所在黑龙江东宁(今黑龙江牡丹江市东宁市大城子古城)。
由于史料记载较少,学术界对开元的诸多说法,大多数学者均认可《辞海》的说法。
东夏政权、军事与经济沿袭金代旧制,并设有五京,开元城是北京,吉林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城子山山城为南京,目前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北京和南京。随着田野考古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也许会出现东京、西京以及中京的相关史料。
东夏国的南京——城子山山城修筑在一座呈盆状的独立山体上,平面近阔叶形,城墙沿山脊修筑,保存完好,周长4549米。城内地势开阔,多为平缓的台地、坡地,此外山城南高北低,三面环河,只有西侧与外界陆路相连。
当年,为防范蒙古人攻击,东夏国城池多建于山上,国力极盛时,其疆域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阿城),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与恤品路(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
为什么东夏国没有存在感?从地域上看,东夏国处于蒙古、金、高丽的夹缝中,后期被迫向蒙称臣,沦为附庸。《金史》《元史》《高丽史》都不承认万奴所建之国为正式国家,均记作“僭称”。《金史》称蒲鲜万奴为蒲贼,不称其国号,《高丽史》也不称其为东夏国,而称东真,从本质上说,东夏国政治影响力弱,是地方割据政权,未获得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东夏国国祚时间短,1233年,蒙古大军取道高丽,攻陷东夏南京城,蒲鲜万奴被擒。虽残余势力影响至1271年,也不过57年,未形成长期的政治文化积累,史料记载较少,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官方记录,难以在历史叙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夏国在历史中没有存在感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