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启
北京城市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上的第一桥——万宁桥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关于它还有几个未解之谜。比如:它始建于哪一年?“万宁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海子桥”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指万宁桥的?还有,它在元代建成之初,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万宁桥 武亦彬 摄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万宁桥 万宁桥建造于哪一年
万宁桥是哪一年建造的?下面这个说法占主流:万宁桥始建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万宁桥初名澄清闸,《析津志·河闸桥梁》中说:“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根据这条记载,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初桥和闸是同时建成的。而通惠河动工开挖的时间《元史》中有记载,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丁巳。先挖河之后才能建桥和闸,所以“万宁桥建于至元二十二年”的说法不对。
万宁桥下石筑泊岸上有一镇水石兽,其头部下方发现有“至元四年”的刻字。至元四年是1267年吗?不是的。元代有两个皇帝使用过“至元”纪年。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一个是惠宗妥懽帖睦尔。前一个“至元四年”是1267年,后一个“至元四年”是1338年,相差71年。前一个“至元四年”时,大都城还未开建,镇水石兽的刻字应该是后面的“至元四年”。
万宁桥的具体建造时间并不确切,这也成为该桥的一大谜题。由此衍生出另一个谜题:是“先有万宁桥,后有中轴线”还是“先有中轴线,后有万宁桥”?
根据更多资料可推断,大都城的中轴线产生在至元四年(1267)之后、至元九年(1272)之前。据《元史·刘秉忠传》,刘秉忠受命营建大都城,是在至元四年。《析津志·朝堂宫室》中也记载:“至元四年,世祖皇帝命筑新城,命太保刘秉忠辨方位。”
刘秉忠是大都城的总规划师。他做出规划上报忽必烈,忽必烈批准后,下令开工筑城。这个时间是至元九年。根据是《元史·世祖纪》的记载:至元九年五月辛巳(廿四),“敕修筑都城”。
因为规划大都城要先定中心点,由中心点即可划定大都城的子午线——即后来形成的中轴线。由子午线,即可规划四周城墙走向及各个城门的位置。大都城建成之后,才开挖通惠河、修筑澄清闸并建桥。那么,“先有中轴线,后有万宁桥”更合乎实际。
有专家和学者不同意上述说法。有观点认为,澄清闸所在之处是海子最东端的出水口,以此作基点向南延伸,形成了大都城南半城的规划建设基准线,亦即中轴线。还有观点认为,郭守敬开挖的通惠河,利用的是金代的旧河道。既然有河,自然有桥;有桥就可以作为基点,连接中心点画出一道中轴线来。
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也合乎逻辑,但如果没有史料记载作为支撑,只能是一种主观推测。金代确实已开通了运粮的漕河,《金史·河渠志》:“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问题是,金中都在元大都之西南,金代的漕河为何要绕到海子的东南角来呢?看到有媒体刊登了采访岳升阳教授的一篇文章,岳教授说:“万宁桥下的通惠河河道应是元代开凿,早期的‘流泉’河道位于其东北。元代海子与大内太液池之间有河道相通,那里在元代已架有石桥,即后世的西压桥。”
笔者赞同此说。金代时,北海、中海离中都城更近,金人若开河以通漕运,不必兜个大圈子绕到什刹海之东。
因何得名万宁桥
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此外还有别的名字吗?有。元代它还叫过澄清闸、洪济桥;明清以后又叫北安桥、地安桥。后门桥、北安桥、地安桥,都是因地安门叫起来的。那海子桥、万宁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析津志》中说,万宁桥位于海子东,名澄清闸,后来“虽更名为万宁,人惟以海子桥称之”。可见“海子桥”是俗称、小名儿。
海子,是元代人对古高梁河下游洼地型湖泊的总称,立于海子畔的桥便称之为海子桥。然而我要说的是:海子桥并非特指万宁桥;海子边其他的桥也称海子桥。明人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海子》中说:“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越桥,俗呼三座桥。”这座也被叫作“海子桥”的越桥,又被叫作月桥,即后来的西压桥,因为皇城墙压桥而过故得此名。明朝永乐年间西压桥建为石桥。有材料说它原叫板桥,始建于元代。
明朝诗人何景明《慈恩寺诗》中有“海子桥西寺,高楼御苑花”之句,可知此“海子桥”更接近御苑,不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那座“海子桥”。如今很多人一见资料里有“海子桥”,就认作万宁桥,因此,错误地把“月桥”“越桥”之名也加在了万宁桥的头上。
那么,海子桥被命名为万宁桥是在何时?有专家说是在大德九年(1305):这年二月,在鼓楼东建了一座大天寿万宁寺,因而海子桥便改叫万宁桥了。其实,元朝从忽必烈肇始,每个皇帝都要为自己建一座庙,大天寿万宁寺是元成宗铁穆耳建的。但说因建万宁寺而命名为万宁桥,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说,“万安”与“万宁”是金元时期的“热词”,使用率相当高。忽必烈建的寺庙名为大圣寿万安寺(今天的白塔寺前身),“万安”与“万宁”是同义词。金代皇帝的离宫——大宁宫,先后叫过太宁宫、寿宁宫、寿安宫,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定名万宁宫。
再者说,万宁寺建成之后,“万宁桥”之名并未马上出现。据《元史·泰定帝本纪》记载:泰定三年(1326)八月戊寅,修澄清石闸。改澄清闸上、下两道闸门为上、中、下三道,同样是在这一年。将木闸改为石闸,大概也在这一年。
据《析津志·河闸桥梁》记载,改建澄清闸后,每道闸上都建了一座桥:上闸为洪济桥,中闸为丙寅桥,下闸为望云桥。请注意:此时上闸桥之名是洪济桥而非万宁桥。泰定三年的干支纪年是丙寅年,丙寅桥之名源于纪年。而一年前,天宁寺就建成了,“作元成宗神御殿于天寿万宁寺”。此时,“万宁桥”之名却并未出现,只能说与万宁寺无关。至于洪济桥是哪一年更名为万宁桥的,仍是个待解之谜。
万宁桥主要功能是什么
万宁桥主要功能是什么?或者说,当初为什么要在这儿建一座桥?这好像不是问题:为过往行人通行而建呗,这话却不尽然。回到七百年前,这座桥实为澄清闸而建,而澄清闸又是为漕运而建。归根到底,万宁桥最初的功能是为漕运服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当初叫澄清闸——名闸而不名桥了。今万宁桥之西侧,还留有闸门遗迹。
郭守敬开挖通惠河,为的是解决通州到大都城最后五十里的漕粮运输问题。由于大都城地势高于通州,若不分段设闸截流,水留不住;水留不住,便不能通航。光设闸截住水了还不行,还得能让装载漕粮的船只通过。
于是郭守敬在通惠河上设了二十四道船闸,每道船闸设两道或三道截水闸门。澄清闸为其中之一,初为两道闸门,后来增加为三道。中闸在今地安门东大街的东不压桥遗址处,下闸则在今北河沿北端的北河胡同东口处。船闸通过调节两闸之间水位的升降,使船只可以在不同水位的水道之间通行。比如一艘漕船从下游驶来,进入下闸后,关闭下闸打开中闸,水位升高后,让船只驶过中闸,再关闭中闸、打开上闸,水位再次升高之后,船只就可以驶进码头了。
船闸要由人来操控。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古代,开启、关闭闸门是相当费人力的。在闸门处建桥,首先为的是方便控制水闸的人员往来。
这就是为什么《析津志》中,河闸与桥梁同编在一章。此章中记载:不仅澄清上闸有洪济桥、澄清中闸有丙寅桥、澄清下闸有望云桥,其他处亦如此:朝宗闸处有高梁桥;哈达门(即文明门)第二桥下,有“文明闸四”,文明门内外还有三座无名桥。第二桥加上三座无名桥,四道水闸有四座桥。
《析津志辑轶》记载,“昇平桥在厚载门,通海子水,入大内”“云集桥在南水门内”,也就是说厚载门(大概位于今故宫神武门位置)附近有昇平桥,南水门内有云集桥,由此可见,有水门之处皆有桥。
万宁桥当年是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宁桥为单孔拱券桥,水面距券顶的高度十分有限,令人怀疑:这么低矮的桥洞,元代漕船怎么通过?根据资料推断,当年的万宁桥不是现在这样平缓,而是一座高高拱起的“罗锅桥”。岳升阳教授在《都火神庙前的元代积水潭石岸》中说:“元代万宁桥初建时桥下的净空高度约为6米……若当时的湖水深度为3米,那么水面至桥拱券顶面的高度应为3米左右,若水深不及3米,桥下净空还会更大,这样的高度应能通过体形不高的漕运船只。”
万宁桥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1924年,为铺设有轨电车轨道,万宁桥不得不降低了桥面拱度,由原来的“罗锅桥”,变成了现在的“平板桥”。改建之后,桥拱净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若水深为2米的话,水面距拱顶就只有1.5米了。
万宁石桥初建成时什么样?清乾隆年间,日本人冈田玉山作画集《唐土名胜图会》,其中有一幅万宁桥图,桥为三孔石拱,中孔宽而高,旁二孔窄而矮。学界认为冈田玉山的画是“创作”的。我倒觉得,日本画家没必要刻意“美化”万宁桥。由此图,我还推断,八里庄桥可能就是照着万宁桥的样子建的。
明朝正统年间修建的八里庄桥为三孔石桥。其中间券洞高达8.5米,宽6.7米,两侧券洞高3.5米。之所以建成这样,当然首先是为了方便漕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