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燕之地蜕变秦之郡
北京晚报

2025-08-18 13:35 语音播报


  “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正在秦皇岛博物馆展出,展览以时间演进与地理空间变迁为叙事主线,系统诠释秦皇岛地区如何从诸侯边疆转变为国家要塞,融入大一统文明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逻辑。本次特展精选138件珍贵文物,其中包含4件兵马俑在内的一级文物17件、等级文物70件,涵盖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多种类别。展览通过秦皇岛及周边区域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生动展现该地区从“燕之地”到“秦之郡”的历史蜕变。


  秦·旬邑权

  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夔龙纹大瓦当

  秦始皇陵夔龙纹大瓦当

  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千秋万岁”瓦当

  汉长安城遗址“千秋万岁与地毋极”瓦当

  西周·作宝彝卣

  西周·伯丂庚簋
  观展亮点
  兵马俑重走秦始皇东巡之路
  展厅门口,一面墙上64个上下起伏的方格子合并组成一个“秦”字,背景中还列出了秦朝时的三十六郡,其中秦皇岛一带位于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北京周边则属渔阳郡。
  本次展览最大亮点莫过于4件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分别为跪射武士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和高级铠甲军吏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弩兵阵的阵心部位。其动作为左腿蹲屈,右膝和右足尖抵地,身微向右侧转,双手屈举于胸的右侧做控弓状。“蹲腰则身不动,坐胯而臀不显”,跪射俑左膝正对靶标,双足与右膝抵地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这说明秦步兵的跪射动作已规范化。
  讲解员介绍了跪射武士俑的诸多细节。跪射武士俑铠甲虽然是泥塑成形,但编缀完全符合实物的要求,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下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是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背甲则相反,肩甲是下片压上片,这样的叠压顺序,符合甲片受力的走向,同时不影响弯腰、抬手。兵马俑制作非常精致,每根发丝都清晰可见。跪射武士俑脚底则分布着细致的颗粒,这位讲解员提到,“武士俑穿的鞋是千层底布鞋,脚底的颗粒是为了行走过程中增加摩擦力,也是一种写实的体现。”
  战袍武士俑头顶右侧绾圆髻,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穿短裤,足蹬齐头方口翘尖履。双臂下垂,左手伸掌,右手半握作提弓状。此件俑属步兵俑中的轻装步兵俑,轻装步兵均不穿铠甲,多数背负矢箙、手持弓弩,少数手持戈、矛等长兵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穿铠甲,战袍武士俑在战场中则属于前锋及阵表位置,其行动轻便、便于奇袭。
  本次秦兵马俑“到访”秦皇岛,正是重走了当年秦始皇的东巡之路。秦皇岛博物馆副馆长孙昕介绍,东方是秦始皇巡行的主要方向,首先是因为新占领区全在东方,“臣畜天下”的政治任务主要面对东方,“示强,威服海内”的对象也在东方。宣示统一四海功德,祭祀象征控御国土的山川,祷祠各地名山诸神以求长生,也是东巡的目的。同时,秦始皇可以通过这种交通实践了解天下四方的文化风貌,从而巩固和完善秦王朝政治统治。
  “大秤砣”旬邑权成秦统一度量衡实证
  秦王朝建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具体有,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修筑驰道和直道,促使全国道路形成交通网络系统,保证了上述统一政策通达全国。
  特展展出的天津博物馆藏旬邑权高6.5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9.5厘米,重量约等于现在的2270克。权八角棱体,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旬邑为秦国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
  权体八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秦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大意是,六国已灭,全国度量衡立刻统一。秦二世诏书:“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使毋疑。”大意是,始皇帝定的规矩毋庸置疑。两诏铭文在秦权中非常少见,这件旬邑权不仅是秦朝法律和制度的见证,也是研究秦朝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实物资料。
  旬邑权是由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现代的秤砣。使用“权”时,得搭配“衡”一起使用。衡为秤杆,一般是木质,权为秤锤,质地大多为铜和铁。权与衡相佐,以实现“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现代词语“权衡”一词便起源于此。
  两件夔龙纹大瓦当首次“同框”
  来自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两件夔龙纹大瓦当,实现历史首次“同框”。昔日“各美其美”的秦宫建筑构件,如今“美美与共”,尽显秦代宫廷建筑的恢宏美学。
  夔是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辽宁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出土的夔龙纹大瓦当,当面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龙纹组成,左右对称,姿态矫健。其制作技法是先画出纹饰轮廓,再用平刀加以阴刻,阴阳分明,线条圆润、简洁,夔龙纹反复盘曲,除了夔龙纹自身形成的曲线美之外,纹饰间的空隙部位同样形成了精美的留白空间。它与一旁展出的秦始皇陵夔龙纹大瓦当相比,两者外观惊人相似,显示出秦帝国与秦文化的强势扩张。
  孙昕说,这两块瓦当的“对话”,实则是秦中央集权制度与边疆治理模式的物化呈现。它们相同的大规格、大尺寸形制以及相似的夔纹,证明了秦中央的控制权已经到达渤海海疆,宣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相似的技术标准、资源调配也是秦中央集权的物证。
  本次特展中,另一件用篆书写的“千秋万岁”瓦当,同样出土于秦皇岛东10公里的秦汉行宫遗址。与其并排展出的,是来自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篆书“千秋万岁,与地毋极”瓦当。千里之遥两件文物,使用相同的字体与句式,同样是秦汉时期华夏一统壮丽史诗的见证。
  观展解码
  首博四件精品青铜器解密“燕之地”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4件来自首都博物馆的青铜器,其中3件为一级文物。作宝彝卣,一级文物。卣是商周时期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开始衰落。此卣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为研究燕国青铜器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卣盖内及器身内底各铸有相同的铭文“作宝彝”三字。
  这四件青铜器都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带有鲜明的燕文化色彩。孙昕介绍,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始封地和早期都城,是我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少数同时并存诸侯国城址和诸侯墓地的遗址,这些出土于琉璃河遗址的盛食器、盛酒器、炊煮器共同构成了西周燕国贵族礼仪生活的重要器用,也反映出本地土著、姬姓周人和殷遗民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其出土的礼器组合,无论是器类、形制,还是纹饰,均与西周早期周墓出土的器物组合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包含有殷文化因素、燕文化的本土因素,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早期历史与文化最关键的实物证据。这些青铜器生动体现了燕文化在形成初期的多元融合性、地域独特性以及对周礼制的继承与发展等核心特征。
  这些青铜器生动地证明,燕文化并非是周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在西周政治框架和礼乐制度下,融合了本地传统、殷商遗风,形成了一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诸侯国文化,是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珍贵例证。
  “碣石驻跸”揭示华夏一统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从咸阳出发至碣石抵达今秦皇岛地域。驻跸是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而“碣石驻跸”中的碣石,一指碣石山,二指秦皇岛地域。秦始皇、秦二世和汉武帝都曾“至碣石”,三国时期曹操还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
  孙昕介绍,长期以来,关于碣石的含义和位置,历代注释各不相同,以北戴河秦行宫遗址为代表的多处秦代行宫遗址的发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始皇东巡以及碣石的所在。
  从秦皇汉武到曹操,再至隋炀帝、唐太宗,清代的康雍乾等多位帝王都曾经来到过秦皇岛地区,碣石成为帝王“打卡圣地”,核心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军事意义、求仙文化的独特性。
  碣石地区作为地理枢纽,是海陆要冲的天然地标。碣石古道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要道,属于辽西走廊的西段,控制华北通往辽东的陆路交通,是中原王朝经略东北亚的战略支点。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里军事活动频繁,北齐文宣帝亲征契丹,隋炀帝、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均曾于此地驻足。至唐代,秦皇岛地区成为陆路、海路用兵及通往塞外的要地。同时,唐代为加强海运管理,设“海运使”,碣石海港和平州泊岸,使卢龙、渝关等地的边塞关隘作用愈加突显。
  观展提示
  ●地点:秦皇岛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
  ●时间:至10月10日(每日9:00—17:00,周一闭馆)
  ●价格:单人票39.9元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李如意 文 邓伟 摄 制图 冯晨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