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的潇洒人生
北京晚报

2025-08-09 13:21 语音播报


  沈嘉禄

  蔡澜手书“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
  6月27日,手机推送了一条新闻,蔡澜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六月初一),在亲友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虽有预感,仍觉突然。十多年前,我有一次与蔡先生见面的机会,但因日程冲突,失之交臂;当时并不遗憾,以为有缘总会再相见,如今天人永隔,很是失落。
  我写美食文章,受几位前辈的影响很深,包括梁实秋、唐鲁孙、邓云乡、汪曾祺等。梁实秋和唐鲁孙渡海之后,从未切断与大陆文化和感情上的联系,常在文章中表达对故园、故人的怀想,那行云流水、饱含深情的描绘,透露出对平静生活的知足。
  蔡澜的美食文章,也是我的至爱,他以文字织就的心灵景观,堪为古人倡导的“随心所欲”的大境界。我读蔡澜的文章通常是一口气读完,再花两三天时间挑若干篇复读,在反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启发,小到一道菜的烹制方法,大到一种处世待人的方式,甚至是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不拘一格,左右逢源,反对一本正经,更无矫揉造作;特别是那些细节描写,极具镜头感,晕染着世俗社会的烟火温情,这与他在电影业摸爬滚打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得益于香港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蔡澜祖籍广东潮州,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战乱中度过。1957年,他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工作,1959年赴日求学,在日本大学完成电影科编导系的学业后定居香港,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制作经理,与李翰祥、张彻等大导演合作了几部影片。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转投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嘉禾娱乐的创始人之一何冠昌辞世,蔡澜也适时告别电影业。于电影业深耕的同时,他在出版业、电视业和餐饮业也颇多建树,为《明报》撰写的杂文、食评文章,延续了几十年;合作主持的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至于《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味》等节目,进一步确立了蔡澜的“食神”地位。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蔡澜说自己“这辈子做的最错的事就是用四十年时间做电影”,因为始终是别人的事情;“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留在香港”,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地道、最丰盛的美食——吃吃喝喝才是自己的事情。金庸先生说蔡澜“酒色财气什么都懂,电影美食一流通达,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品评美食,蔡澜没架子,不做伪贵族、假精英,燕翅鲍参来者不拒,同样着意草根美食。别人问他:“你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他思考一番后答道:“豆芽炒豆卜。”这并非敷衍,他觉得炒好这道小菜很不易,“待油冒烟,把豆芽和豆卜下镬,兜几下,即加鱼露,我们这种未能食素的俗人,还是带点腥气,才够怠味”。
  一天,蔡澜突发奇想,打算把金庸作品中的菜做出来,其中一道是黄蓉烧给洪七公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具体做法是将整只的金华火腿剖开,用电钻挖二十四个洞,填入豆腐,再蒸上七个小时。这道菜跟《红楼梦》里的茄鲞一样,是“拍脑袋”的结果,蔡澜居然付诸实践,还自我表扬一番:“好一道香喷喷的菜。”当然,他写豆腐的正常状态时,更带感情:“最喜欢那种炸得外酥内嫩的臭豆腐,咬下去一口烫嘴,嘴里就像在开个篝火晚会。配上蒜水,一口吃了三块,舌头都谢我。”
  既有实践,也有幻想;既有传承,也有创新。说到底,蔡澜想通过美食来表达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吃什么,怎么吃,与谁吃,吃到何种程度,体现的是任性行为表象下的价值取向。
  上海是海纳百川的美食大观园,蔡澜自然不会错过,每次来上海,朋友都会带他到大街小巷走一走、尝一尝。在圆苑酒家,他吃到一款诨名为“猪八戒踢足球”的红烧猪脚加蛋,由此领教了上海人的幽默;在福禄居,他惊讶于扒烧猪头的出神入化,“怪不得西门庆爱吃猪头”;到吴越人家吃面,他只中意淮海中路的“第一家”,大排面与香菇面各来上一碗;到沧浪亭吃面,他考证出店招为钱君匋先生手书,更早一版则为吴湖帆先生手书,至于沪上面馆自选硬面、烂面、紧汤、宽汤、底浇、过桥等老规矩,他也是了然于胸;到王家沙吃本帮点心,他直陈王家沙得名于王家厍,顺便为王家沙去香港开分店竭力吆喝,“顺水人情”送得丝滑又妥帖。
  在蔡澜与人合作的粗菜馆,我吃过一道炭烧猪颈肉。猪颈肉位于颈部与肩胛的连接处,呈扇形分布,肉质纤维相当粗犷,丰厚结实的脂肪与肌理清晰的瘦肉如大理石纹理般层层叠叠,粤菜中常以“雪花肉”之名,作为叉烧的上选原料。这道炭烧猪颈肉借鉴广东叉烧的制法,卤汁丰盈,外脆里嫩,一经蔡澜提点,身价暴涨,以致后来香港菜场里的肉贩也不愿供货了。还有蔡澜在各种场合力荐的猪油捞饭,他的金句就与这道美食有关——猪油捞饭比身材更重要——蔡澜利用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直爽性格和逆健康的生活方式,挑战现代饮食理念中的成见,从而打破人们对猪油的恐惧。只见服务员将一只杉木桶“砸”在桌上,倒入一坨熟猪油和一勺酱油,搅拌时香气磅礴,令人垂涎,就连平日最怕猪油的人也要来一碗——特定的场景里,这碗猪油捞饭成了一份“独立宣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