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桑顿·怀尔德
  桑顿·怀尔德 《我们的小镇》
  《我们的小镇》 《圣路易斯雷大桥》
  《圣路易斯雷大桥》 《漫长的圣诞晚餐:独幕剧集》  【美】桑顿·怀尔德 广东人民出版社 乐府文化
  《漫长的圣诞晚餐:独幕剧集》  【美】桑顿·怀尔德 广东人民出版社 乐府文化  在现代戏剧史上,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并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巨大声誉。而在这三位之外,还有其他美国剧作家同样不可忽视,如爱德华·阿尔比、山姆·谢泼德、兰福德·威尔逊等。当然,桑顿·怀尔德也是绝对无法忽略的人物,有“美国现代戏剧的灵魂人物与先驱”“二十世纪美国最后一位寓言家”之誉,在美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烙印。
  1897年4月17日,怀尔德出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父亲为报刊编辑、演讲家,母亲热爱戏剧和文学,还从事诗歌创作和翻译工作。从小成长于这样一个与文字为伴的知识分子家庭,怀尔德耳濡目染,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相继在加州伯克利学校、欧伯林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完成中学和大学课程,并在这期间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完成学业后,他又在劳伦斯维尔学校、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任教。
  20世纪的美国文坛大师云集,不可否认,怀尔德并不被认为是第一梯队的作家,但他有项成就是独一无二的——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和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家。具体来讲,怀尔德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和戏剧为主,1928年《圣路易斯雷大桥》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1943年又分别凭借《我们的小镇》和《九死一生》两度摘得普利策戏剧奖。
  值得一提的是,怀尔德与中国渊源颇深。他的父亲曾担任美国驻香港和上海领事,他也随父亲来到两地,还曾在烟台市的一所教会学校读过一年书。而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因果、平凡是真、活在当下”等,这在其作品《圣路易斯雷大桥》《漫长的圣诞晚餐》《我们的小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命运的偶然或定数
  世界上的灾难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看到新闻报道上那些不幸和无辜的遇难者,我常常会想,每一个姓名的背后,必然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一部或平凡无奇或跌宕起伏且足以自洽的个人史。有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受到了这些事件的启发,如《罪与罚》《冷血》《别名格蕾丝》等。桑顿·怀尔德的《圣路易斯雷大桥》同样是深挖一场灾难背后的故事,不同的是,尽管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情节基于历史上真实的发生,但这场灾难是虚构的。
  “一七一四年七月二十日周五中午,全秘鲁最好的一座桥断了,五位旅者坠入桥下深谷。”小说第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描述了这场坠桥事故。人们的反应无非是悲伤、惊愕或者冷漠,而来自意大利北部、正好在此地传教的朱尼帕修士则是质疑和追问——“为什么这件事偏偏发生在那五个人身上?”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展开了一番调查,还原了这五个人的人生,尤其是其中矛盾、挣扎、痛苦的一面。
  虽说是五个人,但小说着重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分别是蒙特马约尔女侯爵(她的侍女佩皮塔随之坠落桥下)、伊斯特班、皮奥叔叔(小男孩杰米随之坠落桥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深陷于情感的漩涡:蒙特马约尔女侯爵与女儿的关系紧张,只能依靠持续的信件维持脆弱的母女关系;伊斯特班因弟弟曼纽尔爱慕歌伶卡米拉·佩里绍莱而与其生发嫌隙,后又因弟弟的死亡而陷入消沉;皮奥叔叔辛苦培养卡米拉·佩里绍莱,后者成名之后却对其不理不睬。而且,这些人物并非隔绝的,而是互有交集,在齐头并进中走向了同一种结局。
  “要么我们生于偶然且死于偶然,要么我们生于定数且死于定数。”到底是意外还是天意,无论是朱尼帕修士还是这部小说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怀尔德以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这个隽永绵远的故事,在平淡如水的表面下,则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湍流,让人不禁生发意味深长的思索。
  小说的核心主题,用怀尔德本人的说法来讲:“在个体的意志之外,生命是否有方向和意义?”毫无疑问,死亡似乎蕴含着某种命运的真谛,激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过于深入地探索命运的奥义,极有可能堕入玄想与虚无;而对命运丝毫不予关切,则是缺乏心肝与灵魂。小说以死亡作为开端,进而展现遇难者身上所隐藏或显露的爱与怨、生活与命运,并借由一位修士的旁观叙述,揭示这一悲剧性事件的宗教意味与道德寓言。它就像一个三棱镜,不同的人经由同一个故事会折射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这部小说耐人寻味、极具魅力的地方。
  《圣路易斯雷大桥》作为怀尔德的小说代表作,同时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文小说之一,因讴歌了“矛盾却又永恒的人之特性”而被奉为经典,与这部小说一同传世的,还有其反复被引用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表明了虽然死亡总是悬挂在我们的头顶,但有了爱,死亡便不再可怕,反而只是爱的微不足道的点缀,烘托了爱的伟大与永恒——“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一次漫长的圣诞晚餐
  怀尔德的戏剧作品,最著名的要数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我们的小镇》和《九死一生》,而在多幕剧之前,他还出版过一部独幕剧集《漫长的圣诞晚餐》。所谓独幕剧,顾名思义,戏剧故事在一幕内展开,矛盾与冲突、高潮与结局等也都在一幕内完成,这就好比短篇小说,“螺蛳壳里做道场”,讲求短小精悍,精巧洗练。
  这部独幕剧集共包括《漫长的圣诞晚餐》《法兰西的女王们》《希亚瓦萨号列车》《爱与解脱》《书中才有的事》《前往特伦顿与卡姆登的快乐旅程》等六部作品,风格多元,主题多样,已经展露出了怀尔德在戏剧领域的过人才华,并为后续创作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怀尔德的戏剧很少有激烈的冲突或者紧张的转折,而是以平凡、隽永、深沉见长,像极了日常生活的样子。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他的家庭生活剧,深描了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样貌,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在这六部剧集中,《漫长的圣诞晚餐》《希亚瓦萨号列车》体现得最为明显。
  《漫长的圣诞晚餐》讲述了贝亚德一家跨越九十年、共四代人的故事,怀尔德选择每年圣诞晚餐这一天,以蒙太奇的戏剧手法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代际的更替和生命的兴衰,正如剧中人的台词:“仿佛生命就是一次漫长而幸福的圣诞大餐”“只有时间,这种事,只有靠时间的流逝才能治愈。”整部剧犹如一篇快速翻阅的幻灯片,时光不停地切换,恍然间沧海变桑田、物是人已非,有过真切生命体验的人,必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沧桑与悲凉。
  真谛在于生活本身
  1930年1月,梅兰芳从上海出发,展开了一场长达半年的访美巡演,前后在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进行了多场精彩演出,让美国观众也领略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在纽约的演出中,观众席中就有一位戏剧作家,深为梅兰芳的表演所折服,也对京剧舞台无布景、少道具的布置印象深刻,并将其运用到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这位观众就是桑顿·怀尔德,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是这部《我们的小镇》。
  “没有帷幕。没有布景。”在《我们的小镇》的开篇,怀尔德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说明。这部剧共分为三幕,分别发生在1901年、1904年、1913年,地点皆为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格洛佛角,主角则为吉布斯一家和韦伯一家,更为准确地说,是吉布斯家的乔治和韦伯家的艾米丽,讲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成婚与别离。
  格洛佛角为美国小镇的一个缩影,而那些家庭也是美国普通家庭的典型样本:丈夫辛苦工作,妻子操持家务,勤勤恳恳养育孩子、经营生活,充满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这部剧的最大特点在于,怀尔德将时间极限压缩、简化,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呈现出了两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第一幕中吉布斯一家、韦伯一家(以及其他人物,如送牛奶的豪伊·纽萨姆、酗酒的西蒙·斯蒂姆森、和善的沃伦警长等),在田园诗歌般的格洛佛角生活着,尽管不免有烦恼与忙碌,但幸福是他们日常的主旋律。第二幕聚焦于乔治和艾米丽,他们从上高中的少男少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混杂着喜悦和忐忑的情绪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第三幕则是全剧最压抑、最凄怆,也是最动人的场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前吉布斯太太、索默斯太太、西蒙·斯蒂姆森等小镇上的人已相继“被从土地上收割走”,而艾米丽也在结婚九年后离世,亲人们沉浸在无限的悲恸之中,这一幕正是发生在墓园中。怀尔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从生者的视角去呈现死别的痛苦,而是让逝者发声,诉说对人世的眷恋、对亲人的不舍,通过对往日时光的追忆,让悲伤的情绪最艺术性地呈现出来。
  这部戏剧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很简单,但它的容量和密度都很大,宝贵的情感、日常的生活、漫长的人生,都被包容其中。具体而言,它诠释了何为生活、生命,以及那些最美好最柔软的家庭、亲情和爱情。
  风在岁月中奔跑,人在季节中老去,《我们的小镇》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牧歌,也是一首逝去年代的挽歌(虽然它本身就写于八九十年前),它与《圣路易斯雷大桥》《漫长的圣诞晚餐》具有相似的底色:舒缓、平静,而冰山之下则是敦朴、厚重的情感。它们基本上都在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最朴素、最深刻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生活本身,而生活的本身,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