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漆”小几见奢华
北京晚报

2025-08-04 14:04 语音播报


  ▌张德斌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命人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荣禧堂拜见二舅贾政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这里的“梅花式洋漆小几”,有专著的词条解释称:“梅花式洋漆小几,指一种髹饰洋漆的梅花式台面的小几。洋漆,指日本漆或福建仿制的日本漆。在康熙、乾隆时期洋漆家具器皿还比较珍贵,清帝常用以赏赐外国使者。梵蒂冈图书馆有雍正五年(1727)赐葡萄牙使臣麦德乐(Metelo)回国时礼单,共七箱,第四箱内有洋漆柿子盒一对及洋漆盖碗四件,第五箱内有洋漆妆奁一对。”一大段读完后,读者对于“梅花式洋漆小几”到底什么样子,仍是一头雾水,今日不妨再细说一番。

  清人绘《乾隆帝写字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洋漆”为何受欢迎
  首先,这里的“洋漆”并非指某种漆料,而是指一种特定的漆器制作工艺,在宋代、明代被称作“倭漆”,在清代称作“洋漆”,就是日本称作“莳绘”者,与中国古代所称的描金漆器有相近之处。其做法是在红色或黑色的漆面上描绘勾勒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花纹,再在花纹上贴以金银箔或洒以金银粉。由于是以纯金银装饰,漆器制成后绚丽多姿、灿烂夺目,极显奢华。
  除了外观奢华,“洋漆”器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轻便,主要以桧木为胎,此木轻而柔,不易开裂或变形,器胎不糊麻布加漆灰,所以轻薄。
  “洋漆”所具有的这两个特点,使其在中国大受欢迎。据文献记载,日本莳绘在宋代已进中国,当时官宦与富人之家多有日本莳绘器。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日本商船比明代更多地来到中国,在宁波、泉州、广州等港口进行贸易,莳绘仍是其中的商品之一。由于皇帝对它的青睐,沿海各省地方官便经常买了作为礼品贡进宫中,见诸文献最早者是康熙三十二年,苏州织造官李煦两次贡进洋漆器,计有“洋漆金银片圆盒、洋漆鼓式盒”等共26件。雍正以后的“贡档”显示,从雍正朝始至清末,东南各省的文武大臣,经常地将洋漆器贡进宫廷,其中进贡最多的是雍、乾、嘉三朝。

  黑漆描金山水图菱花式香几清代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仿洋漆”多有创新
  在进口“洋漆”器物的同时,为满足数量及审美方面的需求,清廷也进行了大量仿制,即“仿洋漆”。
  据《清档》记载,雍正元年一月五日,内务府总管兼管造办处的怡亲王交洋漆罩盖套一件,配做火链,一月九日怡亲王又谕,“再将玳瑁火链包、仿洋漆火链包……每样做几件”。之后于五月十一日、八月七日两次做成退光漆罩盖火链包两件。这是有案可查的较早的“仿洋漆”制作记录。
  清宫仿洋漆器来源有二,一是造办处制造,二是地方官员进贡。从雍、乾、嘉三朝的“贡档”看,经常向清宫进仿洋漆器的地方官有苏州、扬州、南京、福州等地。雍、乾二朝曾传命苏州、扬州制造仿洋漆器,说明这两个地方的仿洋漆更好些。尤其是扬州,城中曾出现“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的街名。可知当时作坊林立,造描金漆器之盛状。雍正七年还曾向扬州传要做洋漆的工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遗存的十多类漆器中,仿洋漆器多达1600多件,在数量上仅次于雕漆器位列第二,由此可知它在清代的兴盛。
  金饰漆器本来源自中国。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特别指出,1953年长沙仰天湖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两块彩漆雕花板,朱、黑两色漆外,大量用金。1957年春在信阳的楚墓中更发现了大批的彩绘漆品,其中施金或施银的有带漩涡纹的两个大案,用黄、赭红、深红、银等色构成变形云纹及饕餮纹的棺板。
  日本金饰漆器虽晚于中国,但备受上层社会的喜爱与重视,因此它发展很快,中国亦反从中学习,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中的描金、仿效条中,均有日本技法在其中,说明其技艺已融入中国描金漆艺的技法之中了。
  清代“仿洋漆”在日本莳绘的基础上也多有创新。比如胎骨方面,有明确记录者全是楠木。据《清档》记录,雍正朝有八次用楠木做胎记录。乾隆朝明确用楠木胎的记录更多些。楠木,柔韧而不变形、不开裂,做漆器胎骨不需糊麻、抹灰,能做出轻巧、灵秀的作品,是仿洋漆最理想的木材。但它太稀缺、珍贵,也只有宫廷能够如此奢侈。
  此外,从《清档》记录看,雍、乾二朝仿洋漆还用中国传统的脱胎,即夹苧胎。按《清档》记载,还用过少量的瓷胎、紫砂胎、皮胎做仿洋漆器。这是中国所独创,也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时皇帝仅看中某件莳绘器的款式,却不喜欢其纹样,制造时即改画他种纹样。如雍正九年二月十日,海望交漆作“黑洋漆四层盒一件、红洋漆四层盒一件”,传旨:“此盒款式甚好,照样做几件,但花纹不好,另改画。”似这种例子,乾隆朝亦有之。从中可以看出,仿洋漆,即是形制上仿之,装饰也是自由改画纹图。
  “小几”常置书案头
  “小几”是中国传统家具“香几”之一种,因规模尺寸显著小于普通香几,故称“小几”。小几通常摆设于书案上,用于搁置香炉、花瓶等物。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论文房器具”载:
  书室中香几之制有二。高者二尺八寸……此高几也。若书案头所置小几,惟倭制佳绝。其式,一板为面,长二尺,阔一尺二寸,高三寸余,上嵌金银片子花鸟,四簇树石。几面两横,设小档二条,用金泥涂之。……持之甚轻。斋中用以陈香炉、匙、瓶、香合,或放一二卷册,或置清雅玩具,妙甚。
  这里介绍了书室香几的尺寸、用材、样式和用途,将其分为高、低两种,低者即小几,放在书案头,主要用来放香炉、匙、瓶、香盒、书卷或者玩物。值得注意的是,高濂在小几的描述中提到“惟倭制佳绝”,且此段文后,高濂又多次用“倭几”作为评判香几的标准。“上嵌金银片子花鸟……用金泥涂之”,“持之甚轻”,这些都是“洋漆”即日本莳绘的典型特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人绘《乾隆帝写字像轴》,图中书案上即置一长方小几,其上放一瓶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洋漆”“仿洋漆”小几实物,造型十分丰富,几面有长方式、圆式、海棠式、梅花式、菱花式、画卷式、书卷式等。
  从以上所述清雍乾两朝大背景来看,《红楼梦》里所写荣禧堂东耳房的一对小几,大概率是按照中式审美改良后的所谓“仿洋漆”。这对小几,陈设在“临窗大炕上”,不过不在正面,而在两边,“左边几上文王鼎(一种香炉)、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其功能正与高濂《遵生八笺》所载相吻合。东耳房是贾政、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之处,大炕上摆设这样一对金彩炫目又体量不大的“洋漆”小几,正所谓“低调的奢华”,与贾府的社会地位、文化涵养恰相匹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