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咖喱粉

暑假里我娃小咖成天窝家里打游戏,于是一天,我建议他约上同学去看场电影,看完还可以一起吃个饭,这也算是有社交的一天了。
他觉得我这个主意不错,问我看什么电影好。暑期档,影院上映了不少适合孩子观看的大片,像《碟中谍8》、《侏罗纪公园:重生》、《新·驯龙高手》、《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等,都挺适合他们十四五岁男生看的。我就把这几部电影的相关介绍发给他,让他和小伙伴看看,自己挑一部。
一听要四选一,小咖立马开启选择困难症模式,一脸的纠结。看了好一会儿介绍,还是犹豫不定地来问我:“还是你帮我选吧,你觉得哪部好看,我们就看哪部好了。“
我循循善诱:“这是你们看电影不是我看电影,我跟你们相差了三十岁,明天你既然是和同学一起去看,那就和同学商量,大家讨论一下去看哪一部电影,少数服从多数就好啦!”他想了想,勉强答应去跟同学商量。
大半个小时后,我问他你们决定好看什么电影了吗,我好提前帮他们订票。他一脸茫然,手倒是在屏幕上飞速移动,显然正忙着在玩游戏。我们几个妈妈倒是比他们急多了,不断地私下交流自家孩子的动态,大致都是跟小咖差不多,一个在线上问的时候,另外三个忙着玩游戏,无暇搭理,而好不容易其中一个结束了,有时间出来冒泡了,刚才问的那个正玩得热火朝天,四人就这样不断完美错开,谁也没有耐心等一下别人,也没有谁很有主导力地站出来牵头主持一下讨论会。最后四人倒是达成了一个一致决定——明天再议!
第二天上午,因为小咖有小提琴课,没法参与讨论,于是四人又一致决定等中午再议。我怕耽误他们的约会,上午一上完提琴课就匆匆带他吃了饭回来了。但四人从中午讨论到了下午一点,仍然没讨论出结果,最后还是相对富有行动力的轩哥说:“我们先到小咖家吧!”
因为都住附近,一刻钟后,门铃响了,三位同学齐刷刷站在门口,四个臭皮匠终于碰头了,我长吁了一口气,心想,这样面对面讨论,总能马上出结果了吧。
小哥们一进门,轩哥就问我:“阿姨,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小酌则问:”阿姨,你家哪里能充下电,我的平板快没电了,刚在家来不及充。”我报完WiFi密码,再帮小酌的平板充上电,四人就以正给平板充电而无法移动的小酌为中心,各搬了个小凳子,两个捧着手机,两个捧着平板,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玩起游戏来。
我把四人头碰头玩游戏的照片发给其他三位妈妈,大家都沉默了,最后轩妈感慨了一句:“除了游戏,他们连玩都不会玩!”
这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我一看都快下午三点了,这四位“大神”却一点挪窝的迹象都没有,忍无可忍,我问他们到底什么时候去看电影?
小酌抬起头问我:“《侏罗纪公园》是几点开始?”我说:“三点零五分开始,现在已经是两点五十了,你们赶不上了,下一场是晚上了。要不你们看《新·驯龙高手》?有三点十五分的,我现在帮你们买票,过去差不多刚好。”我建议道。他们又犹豫了,这时轩哥说我们索性不去看电影了,出去逛逛,吃个晚饭算了。另三位也附和:“有点晚了,要不下次再看电影吧!”然后四个人很有默契地又埋头开始打游戏了。
又过了一刻钟,就在我准备放弃劝他们出门的时候,他们终于出门了,我看了下时间:三点十五分!当然,这个时间出门已经跟电影无关了。
三点四十,他们发来消息,说在家附近的一个购物中心闲逛,吃了份炸鸡。
下午五点,有妈妈问他们在哪儿,准备下班后我们几个妈妈在他们附近也约着吃个饭。小哥们回复说在咖啡馆。
六点半,我们四位妈妈到了咖啡馆,一眼就看见四人挤在一起,正全神贯注地玩游戏,连走到他们身边都没发现我们来了。我们问他们想吃什么,说要吃麦当劳,把他们打发到麦当劳,我们几个妈妈则另外找了间餐馆。
中间他们汇报说,说吃好了,在咖啡馆等我们。
在咖啡馆干什么?用脚趾想想也知道。我们无限挫败地下楼,将各自孩子认领回家。轩妈再次发出灵魂拷问:“一个除了游戏,连玩都不会的孩子,还配过暑假吗?”
视觉中国 供图
讲点心理
▌付厚智
家长很容易被这四个孩子“只能”打游戏打击到。这个爱好很单一,显然不如电影、旅行、博物馆有意义。可心理咨询师关注到的是案例中12处家长主动干预孩子的行为,例如:
1、我建议他约上同学看电影。
2、我把电影介绍发给他。
3、我让他和小伙伴挑一部电影。
4、我帮他们订票。
5、我问他们什么时候看电影。
6、我建议看下一场次的电影。
……
这一系列主动干预的行为,穿插在“孩子只会玩手机”的现象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密集型养育”的家庭教育现象。
密集型养育,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它由专家指导,需要大量情感、劳动、经济投入,相信“养育孩子就应该这样做”。该养育模式通常由母亲实践,也有父母合作实践的现象。
家长相信自己要提供足够多的积极影响,例如学习的方法和资源,陪伴的质量,休息足够的意义,饮食的营养搭配。在前文中,家长其实就默认,看电影是比打游戏更有意义的休闲方式,循循善诱是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沟通策略。
这些观念都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执行这些正确的观念时,我们是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了孩子的生活。用大量的正确观念指导自己,并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难免会让家长对孩子和自己都期望过高,一旦孩子不如预期,则可能会引起家长巨大的挫败感。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一些“密集”的特质,那么家长也可以将这些正确的观念应用在自己身上。例如,我如何安排周末,会让我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我的爱好是什么?我如何享受我的爱好?如何能够让我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
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非常容易让家长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孩子身上,逐渐让家长被工具化。适度的娱乐,允许自己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好好玩一玩,也是很多家长需要面对的课题。
没准四个孩子看到了会玩儿的家长,也会好奇家长在玩儿什么。而面对四位因孩子而愁眉苦脸的家长,孩子可能就只想抱团躲在游戏里互相支持。

付厚智
资深心理咨询师,幼儿健康成长指导师,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北京晚报心理专家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