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巴金手印走进文学之海
北京晚报

2025-07-28 14:16


  ▌敬一丹 著

  巴金先生的手模印引着我们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文学馆,是由巴金先生发起建立的。
  作为读者,我和巴金先生“握手”的时候,心想,巴金先生希望读者在这里获得什么?
  在现代文学馆,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初期的文学创作。当我们看到“新青年”这三个字的时候,能感受到一种活力。当时,这些作品就像清风一样,吹醒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展陈环境,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一种时代气氛,也使得我们更能理解当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文学馆参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某个读者在某个展板面前停下来,为什么?也许是这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曾经启发过他、触动过他、感动过他。比如说萧红,她的作品曾经触动过年少的我。我最初看到萧红的作品,是在我父亲的书架上。后来,我成年以后又一次次地重读萧红的作品,每次重读的时候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而此刻,在现代文学馆里,面对着萧红的照片,我好像又一次在和她对话……
  在这里,我们依次走进不同的年代。这个展馆布置得特别有20世纪30年代的气息,而这些作家留给我们的作品,至今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也正是在30年代,巴金、老舍、曹禺这几位作者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大家”的作品,后来成了“经典”。
  媒体人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就会停下来——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名字,后来被命名为新闻界重量级的奖项:“韬奋奖”和“范长江奖”。
  在现代文学馆,最吸引我的是作家手稿。我看到邓拓在1963年创作的散文《燕山夜话》的手稿,杨沫在195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手稿,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红岩》的手稿……在这些手稿上,可以看到一字一句修改、字斟句酌推敲的痕迹,从这些痕迹里就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思路,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创作状态……
  看手稿和看印刷出来的作品的感觉还是会有些不一样,这些手稿似乎有一种指纹感,有一种呼吸感。透过这些手稿,我们更能接近作者的个性。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书写,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从过去在竹简上刻字到我们在纸上写字,再到后来在电脑上打字,甚至现在有语音录入的方式……依托于不同媒介而实现的书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手稿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回望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告别的感觉。不久的将来,手稿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越来越珍贵了。所以,现在我们在这儿看这些手稿的时候,就有了另外一种目光,这真是我们的珍藏……
  在现代文学馆,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作家的书房。我们可以想象,在创作的时候,作家的书房是安静的。然而作家的头脑和作家的笔下该有多少情感波澜,该有多少曲折故事……在作家萧军的书房,我们看到萧军的书桌是很有特色的,这张书桌来自俄罗斯,而这位作家的生活和他的作品都呈现出浓厚的哈尔滨特色。
  走过一个个书房,我们来到了冰心的书房,冰心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读者来信。这些信是一些小读者写给冰心先生的。具体是谁写的?冰心先生当时收到这些信的时候,有怎样的感触?这种特殊的连接带来哪些共鸣?这些小读者从小到大,再到老,文学在他们的沧桑岁月里留下了什么? (10)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