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12时到27日晚间,密云区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雨,最大降水量已经超过30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26日晚,密云区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截至27日21时,全区未接报亡人情况。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进行中。
昨天傍晚,密云区穆家峪镇碱厂村,消防救援人员救援被困村民。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全区最大降水量315.3毫米
据统计,7月26日12时至27日2时,密云全区平均降水量为73.5毫米,其中最大累计降水为315.3毫米,最大小时雨强83.9毫米(26日22时至23时),均位于黄土梁站。
27日2时至19时,密云平均降水量明显下降,为24.9毫米,最大累计降水79.1毫米,位于塔沟站。
据气象部门研判,27日至28日,副热带高压有所东退,仍有雷阵雨天气。受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影响,密云区仍有明显降雨。28日降雨将略有减弱,但山区局地仍有暴雨。
水情方面,截至27日10时,入密云水库流量为1951年以来最高;截至21时,全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3.6672亿立方米。
自27日15时起,密云水库开始泄流,泄流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其中潮河120立方米每秒、白河80立方米每秒。18时已增加至500立方米每秒,其中潮河380立方米每秒、白河120立方米每秒。
河道水库塘坝都有责任人在岗在位
记者从密云区了解到,截至27日10时,密云所有村庄均已取得联系,采取消防救援、镇村自救等措施,共计被困187人,已转移和保障安全187人。暂时无未联系上人员。27日15时密云水库开始泄流,据统计,水库下游潮白河沿线已经转移7个村238户380人。同时,密云区对水库加强了巡堤查险,密云水库下游,4个镇和中关村密云园、潮白河管理所共安排464人24小时不间断巡查。密云全区6条河道、3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54座塘坝也都有责任人在岗在位。截至28日1时,密云全区共转移19个镇156个村1748户4205人,扩大转移人员2097人。
此次降雨也导致了多村电力中断,根据27日晚间的数据,全区共有49个村设施受损。密云供电公司共安排了8支抢修队伍74人到达石城、冯家峪、不老屯镇及临近区域,北京电力安排应急救援队伍17人携带两栖作业车辆、冲锋舟等到达密云,安排1辆应急通信车辆及便携卫星通信装备到达冯家峪镇开展应急通信保障。目前,供电公司的抢修队伍、装备、物资随道路通行情况,正同步开展故障查找和抢修工作。
联通、自来水、排水等力量赶赴一线
进入汛期以来,市防汛办每日进行两次视频会商,当研判到26日雨势后,第一时间与怀柔、密云、延庆区连线会商,指导开展预警发布、人员转移、物资准备、队伍前置、抢险救援等工作。
“密云已有8个站降水量达150毫米……”随着气象台的滚动预报内容更新,7月26日21时6分,密云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委书记、市长连夜调度全市降雨应对工作,协助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长带工作组赴密云区,指导做好防汛抢险工作。27日零时,市防指对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相关单位、各区密切关注降雨过程,做好防汛抢险救援。
市防汛办下发《关于周日全员到岗参与应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27日全员到岗,并调度市消防救援总队前置队伍和物资,市公安局警航总队做好抢险准备,调度联通、自来水、排水、国网电力等力量赴一线抢险救援。本报记者 张佳琪 任珊 骆倩雯
延庆
“今晚能睡踏实觉了”
本报讯(记者张骜)看着大巴一趟又一趟把村民拉到离村不远的天香源山庄和珍珠泉山庄两处安置点,转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姜亦成长出一口气。他看了看手机,晚上6点刚过。从开始转移到全部完毕,转移135位村民用时约两个小时,被转移群众里包括5位失能老人。
转山子村位于延庆区珍珠泉乡,四面环山,每逢大暴雨,村民最担心的就是发生滑坡、泥石流。26日下了一夜的大雨,姜亦成和村干部一宿都没睡踏实。27日一早,大雨导致周边山体出现部分滑坡和坍塌,当天中午,延庆区发布山洪灾害红色风险预警。为防止灾害发生,作为重点关注区域之一的珍珠泉乡转山子村,决定整村转移。
全村闻讯而动,村委办公室里,姜亦成和村干部们迅速安排名单,分配房间。“135个人,两个安置点50间房,要保证每一个人都住得踏实,避免不方便。”姜亦成说。
记者来到村委会时,是下午4点多,分配名单已经就绪,转移工作开启,姜亦成的手机不时响起。“我车能拉六七个人呢,后坡那三家归我吧。”打电话的是裴景生,村里出名的热心肠。尽管大伙知道一会儿有大巴,还有为失能老人准备的救护车,但都主动贡献出自家车辆,为的就是让父老乡亲早一分钟完成转移。
裴景生的车出发了;几位村干部带着救护车接上失能老人;村民老马还给孙子带上了萨其马……下午5点不到,已有村民陆续抵达两处安置点。看着整齐舒适的大床房,村民于凤来大姐松了口气,脱口而出:“今晚能睡踏实觉了。”安置点外,姜亦成一会儿从大巴上接人,一会儿又开车回村,检查是否还有遗漏。他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一点马虎不得。傍晚6点多了,安置点的厨房热闹起来。绿豆汤、茄子炖土豆、木须肉、红烧肉炖豆泡……热乎乎的六菜一汤,让乡亲们暖胃,更暖心。
怀柔
“安置点比想象中要舒坦”
昨夜今晨,怀柔区果断启动山区群众紧急转移安置预案,截至今天凌晨3时,已有936名群众安全抵达安置点。本报记者 甘南 摄 本报讯(记者王可心)昨晚,在怀柔区琉璃庙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战打响。夜色如墨,怀柔山区的道路上,一串串车灯照亮了转移群众的安全通道。近一小时的车程,一辆辆大巴车将山区的村民转移到平原地带。
“这安置点比想象中要舒坦!”刚安顿下来的王大姐一边给怀里的小孙子冲奶粉,一边笑着说。这座临时启用的学生军训基地处处透着贴心。四层宿舍楼窗明几净,每间宿舍里,崭新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空调送出阵阵清凉,饮用水、方便面等物资整齐码放,随时可供取用。
晚上8点半,怀柔团区委发出志愿者集结令,短短一个半小时,33名青年便整装待发,于晚上10点准时抵达现场。第一个报名的李金辉,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家门口的事,咱不能含糊。”在安置点,他楼上楼下奔忙,指引群众、搬运物资,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浑然不觉。
安置点里的医疗卫生室,由怀柔区中医院的骨干医生值守,急诊、妇科、院前急救等科室的专家齐聚,常用药和医疗物资储备充足。“医生,我这胳膊擦破点皮。”“大夫,我有点头晕。”面对群众的需求,医生们耐心诊治。截至目前,已有不少群众前来就诊,多为轻微外伤。医务室还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重症患者能及时转往怀柔中医院,为群众健康筑牢防线。
昨夜今晨,怀柔区果断启动山区群众紧急转移安置预案,安州坝、后山铺、龙泉峪等多个村庄的千余名群众,在党员干部与志愿者的护送下,有序撤离至集中安置点。截至今天凌晨3时,已有936名群众安全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