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德与才
北京晚报

2025-07-24 13:36 语音播报


  ▌刘诚龙

(明)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明)沈周《乔木慈乌图》轴
  冠盖文人,常冠德才兼备。沈周是诗人,其诗“吴中推为诗老”,而 德 才 兼 备;沈 周 是 画 家,其 画“评 者 谓 为 明 世 第 一”,而德艺双馨。
  德才兼备,人间难得几回闻。我读沈周,却还是想加评一句——才气相醇。才说的是才情,气说的是脾气;才气与脾气,难见融为一气,反而多是两气相冲。才气越好,脾气越坏,名气越大,脾气越臭。
  沈周才气好,脾气更好,真名士,却没有名士气。我眼中的沈周是:德艺兼备,才气相醇。
  此生何幸有亲年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明史》将沈周入文人传,其实他还可以入隐逸传。沈周当“隐君子”,与其他人不同。陶渊明是隐者,他是先要去当官;王维是隐者,他先要去考状元。沈周学而优不仕,一生隐于“有竹居”,自28岁到83岁,50余年,隐于云水间,隐于花鸟间,隐于诗画间。
  沈周天资英秀,走学而优则仕这条路,道路或是曲折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以沈周之才、之德、之性格,仕途可期。“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十来岁的沈周,父母带他去旅游一次,他一口气写了二百行诗,隔行押韵,共百韵。巡抚崔恭读了,大为惊讶,以为是大人手笔,再召沈周去考试,当堂出题《凤凰台赋》,沈周文不加点,“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才是小学生,文章惊巡抚,“石田童子时,以百韵诗惊动公卿。”
  沈周有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史载不详。《明史》只是说,“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沈周没参考科举可能性更大,他家有不仕家风,其父沈恒与伯父沈贞:“兄弟并抗志不仕”,沈周作诗明志:“我生肮脏负气骨,耻逐儿童争举业。”沈周在《答友人劝试》也说:“功名于我非所愿,只合扁舟钓碧流。”
  沈周不去参加科举,还有一条路走,这条路很好走。“景泰间,郡守汪浒欲以贤良举之,以书敦遣。”不用去考,直接召去,反复来书,近乎三顾茅庐,还矜持干吗呢?太守叫他去应“贤良方正科”,盛意殷殷。沈周有意思,去与不去,他先打一卦:“周筮《易》得《遁》之九五,曰‘嘉遁贞’。”沈周逃官,不在卦,在心。打卦是假,孝母是真,“母老矣,安能舍朝夕之养而图禄仕乎?”以孝之名义而辞官不就者,这个理由很正当,只是很多人冒用这理由,多半为了待价而沽。有诗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沈周是真心孝亲。沈周母亲姓张,是才女,是画家,“吴江隐士张浩之女,通书史,工绘事。生三子:吉、周、豳。”
  沈母对沈周教育甚严,“先生幼颖异,母张夫人亲授《孝经》《列女传》,每夜诵至漏下三十刻。”沈周对母亲特别尊敬,早请示晚汇报,天天如此,几无间断,“先生每旦揖母堂前,母命坐则坐,命食则食。”已是大人了,已是名人了,在母亲面前,永远都孩子一样,叫他坐才坐,叫他吃才吃,“虽盛暑必具衣冠,曰:恐母见儿懈容而心忧。”
  母亲喜欢吃鲥鱼,可是鲥鱼多刺,沈周是把鱼刺一一挑出来,再把鱼肉夹给母亲;鲥鱼很贵,沈周不怕贵,再贵也买,沈周曾画了一幅画《跋为母作鲥鱼图》:“丙午五月获鲥,剔刺奉母,母啖而甘,遂写此图。诗曰:白发欣尝冰玉鲜,此生何幸有亲年。”沈周自己不太过生日,但母亲生日,必办几桌酒,“周每岁母寿,必集吴中名士赋诗作画。弘治己酉,绘《蟠桃仙寿图》,吴中传为盛事。”
  沈周行踪很窄,再远也是周围百十里,他一生未出江浙,“自弱冠至母九十终,五十年间未尝一日离膝下。”沈周老娘活到九十九岁,这奇迹是沈周孝心供奉的。
  公卿也只一个“人”
  苏州太守曹某,某日上京。先去见吏部领导,吏部领导本来兴致不高,当知道他是苏州太守,倒是寒暄起来:“沈先生无恙乎?”沈先生是谁?曹某茫然无知,“守不知所对”,却是在官场混过多年,应变能力倒是练出来了,“漫应道:无恙”。
  曹某又去拜见李东阳。李东阳是湖南人,时任首辅,曹某走鸭步,走进李府,侧着半边屁股,挨凳坐下。当知道曹某来自苏州,李首辅来了兴致:“沈先生有牍乎?”这一问又把曹某给问住了,曹某“益惊愕”,不得不佩服这厮的临场应变,“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曹太守汗涔涔逃出首辅家,不能再呆,再呆露馅了,曹某“仓皇谒侍郎吴宽”,吴氏与其关系较亲,他连忙问:“沈先生何人?”吴宽惊讶不已,苏州的无双国士,苏州太守居然不认识。曹某回到馆舍问及随扈,沈周何人,回答说“乃画壁生也。”
  “画壁”两字牵出一段故事。苏州都察院建成,没文化的曹太守想要文化了,叫苏州各地报送本地名流来都察院墙壁粉饰太平,“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劳役令下达到沈周,旁人愤然,这差事太羞辱人了,对沈周说,去托托人情吧,“或劝周谒贵游以免”,沈周摆摆手,“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叫我求人,更是羞辱,沈周“卒供役而还”。
  沈周名气大,天下何人不识沈周?沈周名气小,小于一块地,地方官竟然不认识他。说明什么?衙门八字开,有事没事,沈周都不走进来,你当你的官,我从我的艺,互不打扰。
  沈周不攀附贵游,是不是沈周自命清高?沈周没有名士气,他与官家相处,不傲也不媚。许多名士,看起来很傲,那是做给人看的,在他那里,傲气与奴气,只隔一扇门,进门是奴气,出门是傲气。
  沈周对贵者,对富者,对居上者,既无傲气,也无奴气,他只有静气。与沈周相往来的官人,是很多的,“乌纱白发官二千,爱我林泉频叩门”。南京都察院都事史鉴,跟沈周交好,“西村与沈启南游最密,每乘小舟往来相城。”沈周跟吴宽关系也铁,“石田先生与余交最久,每一相见,辄出所作书画示余。”
  从首辅李东阳,到吏部的京官,从巡抚崔恭、王恕,到知府汪浒、都御史彭礼,沈周有一大批官场朋友,很多人对沈周很好。如彭礼,“礼巡抚江南时,屡造沈周庐”,请他出仕,“周终不应聘”;如知府汪浒,“浒守苏,举沈周贤良方正。”沈周也以孝母拒绝。首辅李东阳,交好沈周,“屡承佳画,如获拱璧。恨不能从游吴中,听高论于有竹居。”
  沈周骨骼清奇,他却说自己长得不好,“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失貌没事,第一要紧的是不失德。沈周学生唐伯虎,最知沈先生:“先生之德,浑朴坦夷,不立崖异。”有些名士喜以戾气当傲气,喜以傲气当骨气,喜以骨气沽名气。沈周好一个“不立崖异”,不搞怪,不猖狂,不偏激,不作秀,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有人,“公卿将相非我事,只写青山卖与人”。公卿也只是当一个人。

(明)沈周《雏鸡图》页
  写画题诗不换钱
  说沈周不求官,绝对了。
  “比岁大水冒堤上田,至与江湖相连,岁屡不收,而民益困。”苏州常发洪灾,灾来粮食颗粒无收,民众流离失所,某些地方官员,不与赈灾,反发民难财,这让沈周既揪心又愤慨,“久雨沉秋稻,忧怀迫老夫。人其鱼鳖矣,政奈茧丝乎?”沈周不喜欢抛头露面,“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没办法要入繁华闹市,“间以事入城,必择地之僻隩者潜焉。”百姓受灾,沈周坐不住了,“函章走传告天子,乞与沟壑生春风。”沈周不当官,官场朋友有很多,他又是写信给官人,又是亲赴衙门陈情,“以民隐告太守,得少宽。”
  沈周的底层情怀,不只是民有厄而挺身出。他常以艺惠民,以画赠民,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客至,则相与品鑒古今,或衔觞赋诗,或挥毫染翰,竟日不厌。虽田夫野老,邂逅丘壑,亦必与谈艺竟夕。”他的有竹居里,有峨冠博带者、衮服锦衣者出出进进,也有穿草鞋、戴斗笠、披蓑衣的进进出出。
  沈周是大名士,却有着邻居大爷的好脾气,“居常无禁,四方贤士闻风踵门,公亦应接不疲。贩夫牧竖持纸来索,不见难色”。有竹居的大门不关门落锁,终日大门敞开,老板花高价来买他的画,他当然高兴;老百姓来求画,他白送,打柴的卖鱼的做豆腐的,哪怕是看牛娃子来向他要画,他也笑嘻嘻画一幅给他;更出人意料的是,“或为赝作求题款”,拿着假画来求沈周题款,沈周“亦乐然应之曰:吾生业在此,彼假吾名以售,吾何伤哉?”
  “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画债诗逋忙到老,堪怜,白作人情白结缘。”诗与画,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官员老板,沈周收钱;贩夫走卒,沈周不收钱,“下至舆皂贱夫,有求辄应。”一生作画作到老,“晚岁名益盛,求者屦满户外。每黎明门未辟,舟已塞港矣。先生虽耄,犹伏案丹黄不倦。或劝少休,笑曰:吾胸中尚有丘壑,安能偃卧?”他一生“所作多至数千幅”,其中多少幅是白作人情不换钱的?数不清。
  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事称明四家,以称吴中四杰。沈周是三杰之老大哥,之老师傅,沈周以蔼然师长,对三杰提携有加。
  唐伯虎小沈周四十岁,“寅少时尝从石田先生游,先生呼为小友,每出倪云林画共赏,至忘寝食。”对唐伯虎格外看重,“此子必掩吾名”,却不打压,而是悉心指教,让他出人头地,出己头地,唐伯虎被科举案弄得灰头土脸谁也不敢与之交往,沈周出来保护与慰持,“寅罹科场祸,众避之。独石田遗书慰曰:子之才,天下知。暂困何伤?赠《匡庐图》并诗:丈夫虽遭烹,岂肯如鸡豚?”
  文徵明谁都不服,只服师父,“(沈周)卒之日,远近奔赴吊者,络绎于道。门人文徵明,执绋恸哭,几不能起,有‘哲人其萎’之叹。”
  师有德,生有情。唐伯虎晚年忆恩师,作诗以记:“白发门生感旧恩,摩挲遗墨泪双痕。可怜三百年间事,都作先生画里魂。”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