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在这样一片书画名家辈出的土地上,孕育了赵孟頫、吴昌硕这样开宗立派的大师,羲献父子、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大家曾寓居或活动于此,更诞生了自宋元以来就是中国毛笔代表的“湖笔”。诸多杰出的书家用他们或清雅细腻、或豪放自由的笔墨浸润着湖州的人文和山水。
颜真卿在《湖州帖》中记载湖州的地理条件:“江外唯湖州最卑下”,湖州地势低下,使得气候潮湿而滋润;赵孟頫在法书《吴兴赋》中赞美苕溪两岸“蒹葭菰芦,鸿头荷华,菱苕凫茨,萑蒲轩于,四望弗极,乌可胜

”,描述了 “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馀”的温润富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戴表元在《湖州》一诗中写道:“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这样特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征也吸引了大量外地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塑造了湖州独特的文化。 书史丰碑
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王羲之曾于永和四年(139)出任湖州吴兴太守,其间督课农桑、开仓赈灾,重视教化,力除政弊,被湖州人奉为“贤太守”。他在湖州任职时写过一件《裹鲊帖》:“裹鲊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这是王羲之把“裹鲊”这种吴兴美食送给亲朋好友时留下的一张便条。此帖虽篇幅短小,却浓缩了羲之书法“道媚劲健“的特质:笔画起收多变,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结体形成轴线摆动,似欹反正,行气贯通。相较其之后的作品更显朴拙,带有一定隶意,展现出日常书写的雅趣。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也曾于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在湖州任吴兴太守,在任期间写过著名的《吴兴帖》,情辞悲怆,洒脱跌宕,书文俱美。该帖为王献之存世行草书代表作之一,书法融合多体笔意,行笔迅疾而富有节奏感。字间紧密,行间疏朗,为王献之“破体”书之典型。该帖被视为王献之突破王羲之书风束缚的实证材料,其自由灵动的笔意与严谨的法度结合,为后世“尚意”书风的发展提供了早期范式。此帖经宋代刻帖系统流传至今,被列为二王书法体系的经典范本。
琅琊王氏还有一位书法家王僧虔曾在吴兴郡任职,另有陈、隋时人智永也曾结庵连溪(今湖州善琏镇),他在吴兴永欣寺居住了三十年,留下诸多学书佳话。唐李绰《尚书故实》载:“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唐宋时期的湖州成为东南望郡,富庶一方,经济的繁荣发达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颜真卿正是于唐大历七年(772)至大历十二年(777)在湖州当刺史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湖州帖》,此帖是颜真卿在湖州任上给朋友写的一封信札,记述当地水患及赈灾事宜。《湖州帖》是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线条圆转连绵,点画飞动,筋骨内含,有篆籀意,结体宽博开张,体态多变,疏密对比形成张力,墨色枯润交替,节奏感强,有浓厚的书卷气息。《湖州帖》因用笔多取侧锋,另有考证其为米书仿作,但今人仍能透过此作领略到鲁公书写时的气魄。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四次到访湖州,不仅为湖州留下了70多首诗词和多篇散文,还留下了墨妙亭、六客堂、怀苏亭、爱山台、苏台山等诸多古迹以及众多的书画题刻,有些在今天仍可见到遗迹。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应湖州太守孙觉之请所写《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被刻成石碑置于亭中。此碑传说毁于明代,其中一块残石被明代书家黄道周铸为石砚。如今所见各式断碑砚虽无从考证,仍能让人从中一窥苏轼当年书迹的字形与样态。
被称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于元祐三年(1088)在湖州书写过两件著名的法帖,即《苕溪诗帖》和《蜀素帖》,二者并称米书“双壁”。《苕溪诗帖》中的六首诗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的经意之作,全书书风率真自然,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大小疏密都极富变化,用笔藏露十分明显,自由洒脱之感呼之欲出。而在此后仅四十余天,米芾又受湖州太守林希之邀书写了《蜀素帖》,因绢本材质的限制,此帖的书写用笔更加谨慎,线条更为含蓄,也正因此,米芾的书写更为迅疾,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得通篇墨色浓淡相兼,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有天成之妙。
大家乡情
湖州出身的赵孟頫作为元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在动荡时期极力倡导“复古”,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开创了复归魏晋的新典范,对此后多朝的书法产生了极大影响。湖州也因此被当代学者李铸晋称为“东方的佛罗伦萨”。赵孟頫的传世书迹如《吴兴赋》《湖州妙严寺记》都是与湖州相关的地域题材作品。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时代潮流使得很多湖州人突破了原先恪守的文化传统,而湖州的区域优势、学脉书风的文化传承使得湖州的书法艺术再一次蓬勃发展起来。其中吴昌硕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吴昌硕为湖州安吉出身,工书法,精篆刻,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擅写石鼓文,书风朴茂雄健,凝练遒劲,金石气息浓厚,不拘成法,自成一家;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将切刀与冲刀法结合,以书入印,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
湖州书法历经千年,以水为媒,以书载道,在流动中保持着文化基因的传承,也创造着书法发展的活力。从“二王”的飘逸、颜真卿的宽博到苏轼、米芾的“意趣”,从赵孟頫的“复古革新”到吴昌硕的“金石气象”,他们以笔墨为纽带,将湖州的人文底蕴与艺术精神代代相传。今人回望这些墨韵华章,不仅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长久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湖州文化深厚的精神底蕴,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和灵感源泉。王艺铭 首都师范大学
王羲之《裹鲊帖》拓片
王献之《吴兴帖》拓片局部
元 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横卷 纸本 34.2cm x 364.5cm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释文:略
宋 米芾《苕溪诗帖》卷轴 纸本 墨书30.3cmx189.5cm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略
钵水斋藏苏轼《墨妙亭诗断碑砚》原石
吴昌硕《人生只合驻湖州》印
颜真卿《湖州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