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酸童年
北京晚报

2025-07-22 11:27 语音播报


  ▌黄灯 著

  整体看来,面对工坊复杂而烦琐的程序,家中成员各司其职:买料和设计,父亲把关;加工由父亲和章韬协作完成;销售环节全家参与,网络销售以章韬为主,实体店则由妻子和妈妈管理;日常后勤由妈妈和妻子分担;作为勤俭节约的典范,妈妈主动承担了全家的财务管理工作,所有产品的进账,都会从她的账户出入。无论如何,一家人的核心是父亲,宗艺木坊的灵魂人物也是父亲。
  章韬的父亲是腾冲有名的根雕师傅。
  他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童年时期,家里的生计全靠爷爷上山砍柴售卖,可惜,“爸爸出生一百天时,爷爷外出砍柴,山上的大石头滚下来砸死了他。”直到2016年,爸爸才将爷爷的骨殖捡回来,按照习俗安葬在靠近亲人的山边。
  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后来又生育了几个孩子。像那个年代的多子女家庭一样,奶奶的日子过得一地鸡毛。在生活的重压下,奶奶对尚未成人的儿子逐渐失去耐心,变得越来越漠然。1990年代末期,叔叔在口岸和贵州的几伙流氓打架,造成重伤无人理会,爸爸将叔叔送去医院,没有抢救回来。
  爸爸从小喜欢画画,年幼阶段还不会写字,在一贫如洗的家中,他挖空心思寻找机会。家里有一个搪瓷缸,瓷缸底部有一匹马,这是爸爸唯一能找到的与“美术”有关的资料。爸爸就照着画那匹马,越画越像,等他学会写一二三四,那匹马已被画得可以跑起来。小学毕业,同学互赠礼物,爸爸没有钱,让每个同学撕下一张纸,画一匹马算是回赠。
  家里穷,爸爸念到初一,学业被迫中断,十四岁开始,他跟随邻居上矿山,十七岁,开始去缅北伐木。二十岁刚生下章韬,就被家里要求搬出来,三口人住在几间茅草房内,直到章韬十四岁。对爸爸而言,伐木算得上青年时代最重要的副业,他从十七岁开始,一直干到三十四岁。
  伐木有明显的节令要求,雨季无法作业,要见缝插针抓住合适的时间。每到过完中秋节,爸爸就会去缅北,直到过年才回来,回家住几天,正月初几又得过去,在此期间,碰上家里收割麦子,爸爸也会赶回来。对于冬季缅北伐木的记忆,爸爸刻骨铭心的感受就是冷:“太冷了,大雪飘飘,最怕大雪封山。”“特别冷,根本不可能偷懒,一闲下来就必须烤火,否则会冻死,有时候下暴雪,木头从山上冲下去,掉进山沟,冲进雪堆,根本找不到,只能等雨季来临,冰雪融化后再去寻找。”伐木辛苦,劳动强度极大,在原始森林,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早上天一亮,吃完饭,就去做,两头摸,早上摸黑起来吃饭,晚上不黑不进工棚”。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干活,多挣钱”。在爸爸看来,伐木甚至比下矿还危险,村里人前前后后在缅北死了几个。 (10)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