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每到夏日,故宫“千龙吐水”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作为明清时的皇宫,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因此诸多传统建筑技艺在这里都有非常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荟萃了古代的“八大作”。
何为“八大作”?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工部颁布《工程做法》,将建筑不同的专业工种分为大木作(适用于木构架)、装修作(即小木作,适用于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搭材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做(裱糊作)、铜作、铁作等十一种技艺。到清代晚期时,将这些技艺归为八种:土作、石作、瓦作、木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及搭材作,也就是“八大作”。
瓦作
所谓“瓦作”,就是与砖、瓦、灰浆等材料有关的施工技艺,以金砖铺墁为典型代表。
金砖,并不是用真的金子做的砖头,而是一种大型号的黏土砖的“雅称”。金砖产自苏州城北的陆慕镇,其烧造工序繁琐,费时长,成品质地优异,专供皇家建筑。金砖地面在铺墁时,其工艺苛刻复杂,其中以“泼墨钻生”工序为典型代表。此墨并非书写、绘画等所用之墨,而是一种专供金砖地面使用的黑矾水,由红木、黑矾、烟子加入水中熬制而成。将上述材料熬制好后,趁其热量未消之际,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刚铺完的地面上,即为“泼墨”。墨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厚度约为3厘米的桐油,使得桐油灌入砖孔中,此即“钻生”。
“泼墨钻生”后的金砖地面,表面乌黑发亮,坚固无比,敲之发出如金属般的清音,数百年能保持光亮如新。
木作
所谓“木作”,就是与木材有关的施工技艺,以榫卯为典型代表。
榫卯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构件,其中一个构件端部伸出一节,称为“榫头”;另一个构件顶部预留一个口子,称为“卯口”。榫头插入卯口中,即形成榫卯连接(榫卯节点)。
燕尾榫为最常见的榫卯连接方式。燕尾榫头的独特构造,榫头在安装时,只能从上往下插入卯口,且插入卯口后,就不容易从卯口水平向拔出。而且榫头在从上往下安装过程中,与卯口接触的截面面积比较大,保证了与卯口在竖向的牢固连接。
彩画作
所谓“彩画作”,就是与彩画有关的施工技艺。故宫古建筑的彩画,主要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其构图最大特点是:方心、找头以及箍头内均绘有龙或凤纹,且大面积使用了沥粉贴金工艺。旋子彩画等级次之,其最大特点是:找头部位绘制旋花纹。苏式彩画等级最低,其主要特点为:画法灵活,题材多为祥兽花鸟、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
故宫古建彩画色彩非常丰富,而其中的主要色系颜料,如绿色系的石绿,红色系的银朱、章丹,青色系的石青、群青,黄色系的石黄(雄黄)、土黄,白色系的定粉,黑色系的黑烟子等,均属于我国传统矿物颜料,它们或从天然矿物中提取,或采用传统方法人工合成。这些颜料不仅可产生辉煌绚丽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有实用功能。比如,彩画层整体作为屏障,可阻挡紫外线、雨水侵蚀,延缓木材光氧化与水解反应;石青、石绿的化学性质稳定,能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保护膜,更有效地减少木构件受到的自然侵蚀;石黄可释放微量硫化物,抑制微生物生长,有利于防虫等。
故宫建筑的“千层饼”地基 土作
所谓“土作”,就是与地基有关的施工技艺,以夯土层“千层饼”做法为代表。
所谓“千层饼”地基,就是指若干碎砖和灰土叠层的做法,即一层碎砖、一层灰土,反复交替夯实。“千层饼”地基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固。如果地基全部用灰土,尽管灰土密实度好,但硬度偏低,在上部建筑作用下,产生的下沉量偏大;如果地基全部采用碎砖,尽管碎砖的硬度比较大,但在夯实过程中砖块之间会有空隙,因而密实度有偏差。
采取碎砖与灰土的交替夯实方法,既有利于建筑的均匀下沉,又能避免建筑本身下沉量过大,还能保持地基本身有足够的密实度。另从材料角度讲,灰土是由生石灰与黄土混合而成。由于生石灰吸水后强度增大,因而灰土层不仅强度较高,还具有一定的防潮性能。碎砖层并非仅仅将砖敲碎放入地基中,而是将碎砖用筛子筛,去掉粒径过大或过小的颗粒,再将余下均匀一致的砖料夯实成地基层,这有利于地基本身的平整和密实。
太和殿台基上的蚣蝮 石作
所谓“石作”,就是与石质构件有关的施工技艺,以台基排水兽为典型代表。
明代杨慎的《升庵集》里,称这类排水兽为“蚣蝮”。蚣蝮的排水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智慧。首先,蚣蝮位于台基望柱(栏板之间的立柱)的底部,其嘴部的出水口是整个台基地面的最低点。古代工匠在铺墁台基地面时,会考虑排水需要,将地面铺墁成具有不易察觉的微小坡度形式。在望柱底部,古代工匠会安装蚣蝮,使其仅露出头部,尾部作为进水口,嘴部作为出水口,这样一来,雨水沿着排水坡度很快汇集到蚣蝮造型位置,并从蚣蝮尾部汇入,从嘴部排出。其次,蚣蝮的“肚子”有利于临时存水。台基地面的雨水,通常流向栏板底部位置,并汇入蚣蝮尾部的进水口。蚣蝮内部有较大的空间,犹如产生“吸水”功能,使得栏板底部的雨水迅速汇入进水口,避免了雨水在栏板位置的积存。再次,蚣蝮造型凸出在台基侧壁以外,可以使得雨水向远方排出,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且避免了雨水沿台基侧壁往下流向地面。
贴金工艺 油漆作
所谓“油漆作”,是指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在木构件的边缘、棱角、花纹雕镂处等位置贴金的技艺。
贴金就是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非常薄的薄片,用胶贴在木构件表面。一般而言,金箔厚度为0.12微米,需要两个人面对面打上万次,才能将一块金“疙瘩”打成这种薄片。经捶打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在油漆作中,金箔由特制的夹子夹出。该夹子由毛竹板经铲、刨、泡、磨、锉、粘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夹口平滑而严密,便于施工且对金箔无损。粘贴金箔的胶为金胶油。这种胶用光油和豆油调制而成。光油是桐树籽熬成的油,豆油是从大豆中提出的油。二者经过调配,就形成了金胶油。金胶油有两个优点:一是不影响金箔的亮度;二是固化时间适中,既可使工匠有条不紊地进行贴金操作,又能在贴金工艺完成后及时固化结膜。
养心殿燕禧堂顶棚的梅花盘布 裱糊作
所谓“裱糊作”,就是将纸、绫、纱等材料,对建筑室内的墙壁、顶棚、梁柱、隔扇、门窗等构件的表面进行糊饰,以盘(音“般”)布为典型。
所谓“盘布”,是指将底纸糊在木龙骨上。盘布纸为“二纸一布”,即在两层纸之间夹一层布。纸一般为高丽纸,布则选用苎麻布。高丽纸与苎麻布组合而成的盘布纸,坚硬牢固,经久耐用。盘布时,一般选择1个、4个或6个空格为一个单元操作。此裱糊方式产生的视觉效果,犹如盛开的梅花交错辉映,因而又称“梅花盘布”。盘布采用“梅花盘布”技法,能保障纸张与龙骨的黏结,防止纸张开裂。
搭材作
“搭材作”即古代脚手架工程,是以架木搭设、扎彩、棚匠为主要内容的营造技艺。
“搭材作”包含了古代工匠丰富的智慧、高超的技艺。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太和门失火,而第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为光绪大婚日,太和门短时间重建已来不及。慈禧在情急之下,下令搭设一座彩棚太和门。民国时期,震钧在《天咫偶闻》中,对搭设后的彩棚有如下描述:“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也就是说,这座由搭材作技艺“建造”而成的太和门,在尺寸上与原来的建筑实物丝毫不差,连屋椽上的花纹、屋顶的鸱吻(螭吻)、瓦片的沟槽,都能以假乱真,连长期在宫中执事的太监、大臣,都分辨不清真假。
需要说明的:搭材作中传统的木料、麻绳已逐渐被铁管、铁扣件代替,传统的人工吊装方式已被大型起重机械代替,但架子之间重要的搭接关系仍保持传统风格。
(清)庆宽《光绪大婚图》中的太和门本版图片 周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