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诺曼·斯通及其《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中国抗战拖住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赢得时间,是世界战场的重要组成。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曾写出《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等经典作品的全球史研究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在谈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时,说:“忘记中国的过去,或憎恶中国的过去,就如同20世纪初传统中国显著衰微时有些人所做的那样,我认为这与盲目固守陈腐的信仰是同样可悲的。”
然而,陷入纳粹德国炮火的英国,还是放不下欧洲中心论的固化思想。1940年,丘吉尔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所有我们熟悉且关心的国家,都将坠入一个新的深渊,一个扭曲了科学、更加凶险或者可能更加漫长的黑暗时代。”这种痛陈和担忧,也许直接影响了英国牛津历史学家诺曼·斯通对二战的欧洲战场情有独钟,他不吝笔墨,在其堪称经典的《二战简史:黑暗时代》中,亦没有写到二战的另一个主战场——中国——反抗日军侵略的血战。
日军运送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船被炸沉,中国渔民奋勇拯救幸存者,展现了同仇敌忾的人道主义精神。 欧洲战场的博弈
斯通将透视二战的镜头聚焦欧洲,虽然写到了英法的北非之争,写到了美日的珍珠港较量,但将绝大多数的篇幅都给了英国和德国,甚至是丘吉尔与希特勒的博弈。他认为“希特勒让人无法理性面对”,也认为英国“在1940年抵抗德国是不理性的,基于同样的原因,在1939年向德国宣战也是不理性的”。应该说,他写二战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若非这场该死的战争,他的父亲——“格拉斯哥大学一位崭露头角的律师”,不会1936年在空军服役并参加了不列颠空战,不会六年后在威尔士上空坠机身亡,他也不会靠父亲同事们的资助而完成学业。
斯通的伤感是值得同情的,他也把欧洲战场的二战写得惊心动魄而摄人心神,简洁有力而犀利透彻,让人钦赏和赞叹。他以一战后的短暂繁荣、二战前的经济萧条、凡尔赛欧美秩序解体为基点,着力分析一战元凶德国在狭缝中的生存之道,还找到纳粹德国部分当事人了解当时情形,不能不说其为写好此书费力甚勤、用心甚夥。《凡尔赛和约》签订时,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虽没被瓜分,但同英美法日仇视的苏俄一样,被拒之门外,像中国虽是战胜国却被日本玩弄一般,遭致宿敌法国频频打击盘剥。这让信奉民族自由主义的德国,国力日衰,经济下滑,剩余劳力倍增。而这给了1933年上台的希特勒压力和机会,他主导德国重整军备,以应对过剩的劳动力和国际地位。他首先拿天主教开刀,打击力度甚于后来的反犹太。与此同时,奥地利、罗马尼亚、波兰、希腊等国的独裁和半独裁政权形成,佛朗哥在西班牙每日签署三千份死刑执行令,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索性玩起了法西斯主义。
曾经的盟友如德苏、法日成了新的对手,昔日的顽敌如英法、美英走进同一个战壕。初期,英法对德意的攻掠他国一再绥靖对待,私下密谋助力,为其攻击苏联创设条件,希望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拼个你死我活。殊不知希特勒东进计划有变,直接打击英法的盟国波兰,逼迫英法不得不战、战之观望。德国“白色闪电”“曼斯坦因计划”西进,逼得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直至法国政府投降。德国仍不放手,对孤岛上的英国穷追猛打,发起空袭和潜艇战的“海狮计划”,直到遇到新首相丘吉尔号召全民抵抗才以首次失败而停。西进受阻,希特勒撕毁苏德和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投入550万兵力袭击苏联,攻至莫斯科城下。苏军经过一年多的血战,令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折戟。
关于欧战,斯通写得深入浅出,很有意味,尤对各国加入战争的因果,都展开了一针见血的揭示。在庞大的历史叙事中,他以冷静而平实的笔墨,刻画了既运筹帷幄又勾心斗角的盟友,用鲜活的史实言语印证“狂热与憎恨,混乱与延误”,引导战后人们重温那腥风血雨诠释的血字故事,确实久久不能释怀。他从关键性的事件切入,着重叙述轴心国与同盟国两方内部高层决策的矛盾:有国家与国家的利益冲突,也有将领与将领的名利争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益的分享,名利的猎取,成为了上下级、同事间、盟友中冲击与提防的神经。罗斯福、丘吉尔都不乏称霸意识,为了提升自己的独裁,又不得不使用两面三刀、和此攻彼的外交伎俩,甚至与敌合谋,阴恶胁迫盟国对自己所谓遵从或牺牲……一个个沙场上的骁勇将军沦为了名利场上的智慧市侩,一名名决策的睿智舵手荣膺了同室操戈的糊涂桂冠。英雄人物在这次惨绝人寰的血腥厮杀中,守望着正义,成就了英名,也为后人锻造了熔铸勾心斗角的卑微笑柄和刺目警策。
单就欧洲战场上的二战而言,也该由皇皇的长篇巨制来完成,也足够写出厚厚的几大本、数十卷,然而在斯通笔下,这些被浓缩在仅仅十章篇幅、不过十四万字数的文本中,生动而精要地展示了一战后至二战结束近三十年的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和种族的历史,充满了趣味和诱惑、激烈和博弈、缘来和真实。斯通以扼要论断、集中叙述的方式,将这一场世界大战欧洲部分的很多情景,通过深厚、典雅、隽永、幽默又深入浅出的笔触予以解析,并杂以清晰的简表,使人熟悉了二战欧洲史的大致轮廓。虽没有涵盖大量的人物,也没有包罗许多的史实,但在欧洲文明背后的历史真实、文化脉络、宗教背景、社会内涵、政治争斗、军事行动等内容,都得到了合理、充分、有趣的展现,很容易让人读到许多不同凡响、精彩不断的独特的意义、思想、深度和价值,也足以使人感觉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简洁而不简单。
中国抗战应是关键词
然而,斯通忽略了对德意东方盟友日军侵华的具体描述。中国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是描述二战绝对不能绕过、回避的。写这场战争,要从甲午海战写起,写到一战前后至二战结束的中日之战。袁世凯出任总统后,日本对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虎视眈眈。大隈重信内阁将一纸令中华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推至袁世凯面前,他们要让中国四分五裂、秩序混乱。
袁死后,新组阁的寺内正毅听从商人西原龟三的谋划,开始长达数年、量近两亿日元的借款计划,支持曾调兵遣将防御日犯的段祺瑞一跃成为中国军阀中武力最庞大、装配最精良的主将。段祺瑞主政时,遇一战尾声,以为“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意图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然而巴黎和会上,算是胜利国的中国,非但不能终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受胁迫转让青岛和山东给日本。日本无视中国的抵制,继续明治维新的侵略国策,直指中国。虽然每一次侵略都祸起于好战者的挑衅和阴谋,但质言之,日本是有备而来。1931年日军少壮派制造“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东北长期沦陷在铁蹄之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抗战,日军更是在中国征战残杀。
日本以军国主义充斥法西斯侵略,对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杀之,奸之,烧之,活埋之,做生化武器的试验品……极尽残杀戕害之能事。在中国,日本战犯接连制造大屠杀、万人坑、无人村等一系列血腥惨案。还有无数女性被迫沦为“慰安妇”,遭受肉体和人格的严重损害、侮辱……日军“以华制华”,培植溥仪满洲国、汪精卫伪政权,与德国培植的法国贝当政府,无疑是二战中最刺眼的三大傀儡奇葩,也值得一书。
纵然斯通说“德国和日本已经被两只巨大的老虎给钳住了”,但他综观二战“黑暗”,更需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东西方战事及其惨况,而不能局限在欧战的“东线与西线”,较少涉及美军的远东战场和中日血战。他为了写好二战,曾查阅了英美德大量文献,甚至为了一场战役去看七百多页材料,却至少没有看到《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称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这只是当时的官方不完全统计的说法,而真正的历史随着不断的考证、研究和发展,真相更加触目惊心。历史用墨色书写的数据和事实说话,不会因岁月的逝去而被篡改,也不会因特殊意识形态而被改换。这样的黑色历史,难道不是该写进二战“黑暗时代”的关键词?二战的“黑暗”,难道只在丘吉尔所“熟悉且关心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英雄的中国人民,站在亚洲主战场抵御日本军国主义及其仆从傀儡疯狂进攻的最前线,持续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但始终英勇无畏地作为抗击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中坚力量,最终以日本军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告终,宣告了法西斯分子以反人类意识形态主宰世界的图谋破产,彻底粉碎了其奴役各国人民以及扼杀其他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和传统价值的企图,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这,无疑是历史学家们该深入研究、客观描述而不能忽略的重要历史。
我将此问题谓之斯通写二战的“忽略”,貌似乏力,容易招致另一种批评,但其实,斯通曾就记者“很多历史学家曾一度忽略中国对二战的贡献”的疑问,不讳言道:“的确如此。但是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的书已经补正这段历史,而且美国卷入了远东战场,美国学者也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很多研究。很多英国学者对这部分历史是忽略的,主要是因为不熟悉。中国这么大,问题这么多,作为外国人很难搞懂。”他对此非常坦诚,还主动向中国读者推荐安东尼·比弗较多写到中国战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读者如我看到了这位杰出历史学家对自身史观欠缺的清醒,以及对全面描述历史不宜忽略的共识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