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藕说
北京晚报

2025-06-30 13:37 语音播报


  ▌卢恩俊
  小时候初读《爱莲说》,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说,曾为藕打抱不平,疑惑怎么不是“爱藕说”?后来才知道,莲是浅水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开在水上部分叫莲花,其种子叫莲子,用来吃的地下茎部分叫莲藕。
  而我的家乡山东是也管莲叫“藕”的,其藕叶、藕花等,皆以藕字领头,而且自古就是这么称呼的。这在宋代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词句可见。且不仅山东以莲为藕,在众多描写藕花的古诗词中,知道还有许多地方皆然。比如宋代道潜的《临平道中》,有“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之句,临平,属杭州辖区,这说明南方也是有地方称莲为藕的。
  莲的称呼还有许多种,诗中常见的有莲、藕、荷、芙蓉、菡萏等。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此称呼也有异。而我依然最爱“藕之说”,不仅因为其根基是地下藕根,且栽培的目的也是为食用地下茎“藕”,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是从字眼里就很喜爱的。藕的字眼闪烁着诗意,字画里写出了藕的大美品质。它行走在草本科队列里,虽以草字当头,却不同于一般的草,我曾在一首字象诗中,说它是水中的草,是圣洁的隐者,来去都在水田之间,灵根抓牢深处的黑暗,心却向光明。
  《本草纲目》称藕为“灵根”,药食同源,显现藕的灵性。我喜欢这灵根在舌尖上的美味,最爱吃家乡的炸藕盒,香酥的外皮裹着脆中带糯的藕夹,藕夹里夹着香喷喷的肉馅,一口咬下去,那真是至美的享受。当然,我更喜欢它高贵的品性,所以,我喜欢《爱莲说》里的名句,藕花“濯清涟而不妖”,藕又何尝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由此,想起季羡林《荷塘清韵》的描述:“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我以为,深水中淤泥里走动的应该不是荷花,而是藕。正如一首《咏藕》诗说的那样:“藕,藕,藕,一生淤泥走。清涟濯冰心,翠荷昂玉首。”藕在污泥般黑暗处跋涉,一节一节的藕身像履带,一生走得那样艰难和坚实,它伸出长长的茎,越过水面,伴着翡翠的荷叶伞,托出出尘清丽的芙蓉花心,走过黑暗里的风雨,追寻晴天白日里的光。所以藕虽在污泥中行走,它却集阳光于一身,那“藕断丝连”不正是一丝丝阳光的见证吗?
  “水上摘莲青滴滴,泥中采藕白纤纤。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扬州八怪”之一的清初画家罗聘,以莲藕为题材,创作过一幅莲藕图。画上青翠欲滴的莲叶与洁白纤细的藕身相对应,并通过题诗表达了“同根不同味”的哲理思考。莲心清苦,而莲藕却带着甜意,这一“苦”一“甜”,相反的味道,却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甘苦之清凉,消除酷夏之暑气。莲心味微苦,性清凉,可药用。正如唐李群玉《寄人》诗说,“寄语双莲子,须知用意深。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炎炎夏日,莲心茶、莲心粥等饮品,皆为防暑佳饮。而甜藕,更是暑天消暑之美食。俗语说:“花下韭,莲下藕。”《本草纲目·果部·莲藕》说,“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此时正是南方鲜藕上市时节,而食藕则以七月前期为佳。莫说蜜汁嫩藕清脆甘美、爽润可口,就是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入口,也堪称佳品。
  “滴滴酸同味,黄黄胜过金。有仙难作酒,无藕不空心。设芰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极,未许一尘侵。”清初画家石涛的《枇杷清藕》,画面则以枇杷与清藕相对应,不仅画面和意境堪称双美,那题诗也是雅趣横生,诗画默契衬托出莲藕虚怀若谷的高贵品质。
  品读着大师们的莲藕画作及题诗时,更是对藕赞叹不已了。那莲藕不仅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不仅有“藕断丝连”的“痴情”,它更是生发出许多人生况味哲思。我想,最爱藕的应该是齐白石大师,要不他怎么会以《怜香惜玉》的画面书写对藕的爱恋之情呢!他到了九十四岁高龄,还挥笔画出《嘉耦图》来表达自己对藕的喜爱之心。
  所以,我喜爱如此美的灵根——藕。每每看到家乡人在藕塘里踩藕小心翼翼的样子,我总想,他们是怕踩疼了藕,或许这才是与藕最接近也是最爱藕的人呀!

打开APP阅读全文